大疆|苹果\红色供应链\又壮大,留给台厂一个选项( 二 )


虽然毛利较低 , 但车用镜头的成长力道逐渐高于手机镜头 , 这是大立光转头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 , 手机镜头技术趋势升级至“潜望式镜头” , 而此领域是舜宇的强项 。
在台媒夸赞大立光隐形冠军时 , 更低调隐形的“配角”舜宇 , 一不小心就成了A咖 。

苹果 , 品质与成本
“苹果供应链”形同品质保证 , 是跃升世界级厂商的门票 , 因此台科技厂特别在意此供应链结构 , 并视之为产业消长指标 。 根据日经(Nikkei)8月的报导 , 即便在美国的刻意控制下 , 中国技术经竞争力仍不断增强 , 除了舜宇之外 , 京东方亦将取得苹果认证 , 并为iPhone13提供OLED面板;立讯则自鸿海与和硕分走iPhone13 3%产量 。
6月 , 苹果公布200大供应商名单 , 陆商总数(51家)首度超越台商(48家) , 成为总家数冠军 , 并在多种零组件上往中高阶移动 , 包含舜宇光学在内 。 值得一提的是 , 除了陆商总数增加 , 台商、日商、美商总家数都下滑 。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在同样的技术力下 , 陆商比例增加意味着成本的下滑 , 与库克嘴角的上扬 。
在成本与风险的考量下 , “库克船长”分散供应链的策略不足为奇 , 在两岸供应链中逐渐将台厂的产能移往陆厂 , 也是很自然的事 , 但其前提是 , 厂商的技术力要过得了关 。 按过往历史 , 在大陆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下 , 技术力快速提升是生存要诀 , 此外 , 还必须在价格上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 与对趋势的敏锐嗅觉 。
技术脱离不了市场 , 并不是产品做到最好 , 就能得到最佳的收益 , 因为最好的产品 , 对客户而言往往意味着最高的成本 , 大立光全力拼技术而忘了这个道理 , 为此尝到被看衰的苦果 。
由于外资看衰 , 股价频破底 , 大立光CEO在今年股东会上罕见地评论客户 , 称“有些客户对规格讲究极致 , 有些客户对赚钱讲究极致 , 靠本身强势品牌力为卖点 , 不惜压低硬件规格 , 以较强的软件设计来补强硬件的不足” 。
这讲的若不是苹果 , 我就猜不出还有谁了;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来看 , iPhone已是天价 , 连作为长年果粉的我 , 都“弃果投米”改用小米手机 , 可见库克船长只会愈来愈在意每个零件的造价 , 而非追求极致品质 。
大立光当然不只供货给苹果 , 也供货给华为、OPPO、vivo等大陆品牌手机;然而 , 华为集团今年也从鸿海集团的夏普手中 , 买入日商康达智(Kantatsu)连云厂股权 , 正式进军光学镜头产业 , 成了大立光的竞争对手 。
华为遭美国卡脖子 , 大立光是受灾户 , 华为开启镜头生意 , 大立光又是受灾户 , 加上外部环境剧烈的变动 , 一个在高阶市场傲视群雄的优质厂商 , 就这么接二连三地受到打击 , 当然得往车用中阶市场找“粗活”做 , 抱紧特斯拉 。

冠军没隐形 , “红军”里也有台湾
所谓“隐形冠军”是台媒起的花俏词汇 , 形容那些低调、专注并作大规模的企业 , 白话说就是闷声发大财的公司 。 有点可笑的是 , 媒体炒作“隐形冠军” , 那冠军不就现形了吗?尤其是那些利润超过50%的制造厂 , 一旦现形 , 竞争巨浪随之而来 。 大立光可说是媒体捧杀之显例 。
手机产业全球生意这么大 , 哪个零件制造环节是隐形的?更何况是其中利润最高的光学镜头 , 以及大立光那顶亮晃晃的“股王”之冠 。
大立光的问题 , 就是很会做产品 , 但对市场与外在环境缺乏一点心眼 , 以致应变能力不足 。 现在转而关注车用镜头市场 , 虽还不算晚 , 但如果能早一点嗅出趋势 , 少了些苹果订单也不算什么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