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市井商业,与超5亿老铁共同进击( 二 )


经过数年进击 , 如今 , 快手市井生活仍然在加速进化 , 公域广度、私域黏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 打造出一个更包容、更有活力、更具有信任感、离用户和商业更近、更有强劲内容生产力、商业交易更繁荣的新市井商业生态 , 构筑起覆盖超过5亿人的数字家园 。
边界 , 扎到根、捅到天
谈及《清明上河图》 , 很多时候 , 我们会感到厚重感和生疏感 , 正如我们说到“非遗” , 大多会感到隔膜 。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 , “非遗”总是给人古老又传统的感觉 , 这就像博物馆里的那些藏品 , 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被陈列出来 , 但离当下生活比较遥远 。
这样的“尴尬” , 被短视频+直播打破 。
两个月前 , 一条“跨越时空的北大同学录”的视频引发热议 , 视频中面人的创作者郎佳子彧不只是北大学子 , 另一个身份尤为独特:他出生于“面人世家” , 从小就与家中七八百件面人作品为伴 , 五岁起就跟随父亲学艺 , 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郎”第三代传人 , 是面塑这一“独门绝技”的传承者 。
和其他所有“非遗”项目一样 , “面人”需要被更多人看到 , 从而获得关注、得到喜爱 。 正因如此 , 郎佳子彧除了创作自己的作品 , 还推出与面人有关的文创及DIY材料包 , 在快手等平台发布视频教程 , 让网友在家里即可体验面人制作;也举办线下教学课程 , 让更多人直观地接触、了解面人工艺 。
一系列“动作” , 不仅让已经远离日常生活的市井 , 重新回归公众视野 , 还通过短视频+直播拓展着“非遗”的生存空间和变现方式 。 “面人郎”不仅能活下去、火起来 , 背后的非遗作者郎佳子彧也能收获更多尊敬 , 并生活得更好 。
同样 , 因为短视频+直播 , 在支教老师刘烨龙的推动下 , 来自四川大凉山美姑县的三位彝族男孩和三位彝族女孩组成的“拾光者计划”合唱团将彝族民歌传播得更广 。 尽管很多时候观众听不懂歌词 , 却能从他们的歌声和旋律中感受到故乡的美好和内心的喜悦 。
得益于短视频+直播 , 这些孩子的命运被改变 , 通过快手直播打赏收入、磁力聚星撮合的广告收入 , 他们获得了买乐器的钱、学费、生活费 。 同时 , 他们有了外出演出的机会 , 看到了大凉山之外的世界 , 还被当地文化馆认定为凉山年龄最小的彝族民歌“非遗传承人” , 更点亮了自己的梦想——他们都希望将来能够回家乡当音乐老师 , 教更多和自己一样的孩子唱歌 。

面人郎和“拾光者”都像是小小火种 , 正在发光发热 , 影响更多人 , 而大批看似遥远的民间瑰宝 , 也再次组团式地走进公众视野 , 一个“非遗生态”在快手建立 。 京剧、苏绣、太极拳、秧歌、秦腔、豫剧、唢呐艺术、面人、相声、火把节、民间社火、灯会、庙会、琵琶艺术、赛龙舟、象棋、东北二人转、泥塑、紫檀雕刻、剪纸、挑花、彝族年、马戏等都是快手上热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 。
《2020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 , 截至2020年12月底 , 快手国家级非遗项目覆盖率达96.3% , 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 , 快手覆盖1321项 。 只需要一部手机 , 曾经消失的市井 , 就能再次被激活 , 重新回归升级 , 成为新市井 。
更重要的是 , 快手系统化、商业化的助力 , 改变着非遗人传承难、变现难的处境 。
举个例子 , 为谭晶演唱《九儿》献艺而惊艳众人的唢呐演奏家陈力宝 , 在快手开设“百鸟朝凤”的吹奏教学课程 , 据悉 , 上过这门课的用户已经超过1000人 , 年龄最大的学员72岁 , 最小的仅有5岁 。 同时 , 他还在快手卖出超过1万把唢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