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进击的医疗AI独角兽 鹰瞳科技不止瞄准千亿市场?( 三 )


面对这样一家聚焦AI医学影像市场的创业企业 , 前景似乎更值得外界的关注 。 一家专注生命品质的人工智能企业 , 思考的是如何创造自己期许的商业价值 , 思考如何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取应有的商业利益 , 反映出鹰瞳科技对资本市场的“平常心” 。
张大磊不止一次对外坦承 , 自己从创立鹰瞳科技之后就在思考两点:不去做短期见收益的事情 , 而是做长期、难而正确的事;不会去成为循规蹈矩的企业 , 而是会坚持做一个量我自我的企业 。
这是在招股书之外 , 从一个创业者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到的答案:这是一家有着清醒自我认知 , 且看清未来愿景的创企 。
作为鹰瞳科技创始人 , 这种“长跑者”心态也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理念 , 以及对社会意义思考的“长期主义” 。
从坚持“长期主义”的经营理念出发 , 再去观察鹰瞳科技目前的主业 , 即通过AI能力对视网膜影像进行分析 , 监测血管和神经隐患 , 显然志不在所谓“千亿规模”的市场 。 这是一个切入点 , 作为公司创始人 , 张大磊和管理团队未来期许的应该是对“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基础服务平台型企业 。
这样的市场前景 , 是超越AI医疗影像市场的更广阔空间 , 相信没有投资者会忽视AI+健康医疗万亿市场的巨大潜力 。
坚持初心与长期增长 当然 , 踏入天时地利人和的风口期 , 面对万亿级的蓝海 , 并不意味着胜算在握 。 作为医疗AI第一股 , 每股发行价定为75.1-81.3港元 , 加之引入广发基金、常春藤、Lake Bleu Prime、LAV、OrbiMed等基石投资 , IPO前的鹰瞳科技可谓风光无限 。
面对AI+医疗健康的巨大蓝海市场 , 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坚持自己的初心?
一方面 , 如何面对无数跨界入局这一领域的互联网巨头、资深创业者和“初生牛犊”;另一方面 , 如何看待来自资本市场的云卷云舒 , 自身能否不忘初心 。
面对动辄万亿级的巨大市场前景 , 永远不缺席的就是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对手 。 从第三方数据来看 , 中国IT解决方案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019年为2.2万亿元 , 至2026年预计将达到5.2万亿元 。 其中增长势能突出的基于“人工智能应用下新型医疗IT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 , 预计在2026年将达到7781亿元 , 2019年至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1.1% 。

这样的一片蓝海 , 不仅是BAT等互联网巨头关注的第二曲线 , 更是人工智能领域中包括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在内的“AI四小龙”觊觎的大蛋糕 。 作为“AI医疗四小龙”之一的鹰瞳科技 , 且率先拿下了“眼科诊断第一证” , 需加强医院AI影像应用场景;同时院外健康服务市场的前景更为广阔 , 更容易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 正如鹰瞳科技D轮投资方清池资本所分析的 , “随着人工智能医疗诊断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 疾病早筛早诊将迎来变革性的高效普惠时代 。 ”因此 , 鹰瞳科技IPO之后要持续强化的 , 无疑是在高效、普惠背景下AI医疗服务商的应用前景 , 并且持之以恒 。
其次 , 从创业者心态来看 , 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人工智能领域 , 能够长久走下去的成功企业 , 都具备了“长期主义”的理念和愿景 。 这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亚马逊、特斯拉 , 也有国内的大疆、字节系、小米系的众多例子 。 众多案例中最值得借鉴的 , 是这些企业自身在技术研发上的不断打磨和创新 。
从鹰瞳科技与投资方长期相处的结果 , 可以看到张大磊的“长跑50年”背后清晰、理性的创业心态 , 能够理性对待企业估值和自身整体发展、行业现状的匹配度 , 是一个企业在IPO之后坚持“长期主义”并稳定发展的前提;从技术层面来看 , 鹰瞳科技的优势是在AI医疗影像赛道上 , 拥有自主研发的图像智能分析技术 , 这在AI创企中也是为数不多的存在 。 而其基于此提供的软件和硬件高度一体化、端到端优化解决方案 , 也让企业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