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兆华|一家可能永远无法赚钱的公司,把自己卖了400亿( 三 )


常兆华|一家可能永远无法赚钱的公司,把自己卖了400亿
文章插图
(腔镜机器人)
正是因为手术机器人进入临床手术的时间不长,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对于手术机器人的了解和认知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定培育期。
以腔镜手术机器人为例,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的只有国外的达芬奇Si及达芬奇Xi手术系统。在这样的先天优势下,其在我国三甲医院中使用的比例还不足10%。
微创机器人生产的图迈,对标的竞品正是达芬奇, 但对于已经应用了达芬奇的医院来说,图迈日后想要进去并不容易。
这是因为,手术机器人并不能单独完成手术。以图迈为例,该机器人主要由一部人体工学外科医生控制台、一辆拥有四个互动机械臂的患者侧手推车以及一个三维高清影像系统组成。
外科医生坐在控制台,观看高清影像,并通过控制机械臂操控手术器械,完成手术。
因此,每台手术机器人是一个综合系统,操作人员必须接受过培训,这些全都建立在厂商独占的技术信息之上,要想更换,就得花大价钱。
而这也就意味着,引进了达芬奇的医院,可能并不想更换新的机器人。
此外,医疗机器人高昂的价格,也让很多未引进机器人的医院望而却步。以天智航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例,公司9月6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其终端销售价格为千万左右。
机器人还要配备相应的器械(如镊子、剪刀及超声手术刀)和配件(如无菌保护罩),这些仅能使用有限次数。
以达芬奇机器人(中国进口价350万美元)为例,属于耗材的关键部件机械臂,每台手术平均至少要4条,在使用10次后会自动锁死,更换新的后才能重新启动,而每条机械臂进口价10万元左右。
此外,机器人后期还需要维护;同时还要给相关人员提供培训等。
这部分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并不便宜。例如2020年,耗材及服务的收入就占了美国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市场74.7%。
基于以上原因,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收费一般高于传统手术。比如,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入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在2018年时就要收取患者约2万元的手术开机费。
如此高昂的价格,却多数还没有纳入医保的报销范围,这便增加了患者的考虑成本。
此外,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带来的安全隐患,更让患者生畏。
以目前较为成功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根据浙商国际的研报数据,它在2000年-2013年间近60万次手术过程中,共涉及144人的医疗事故死亡;除致死患者外,在手术中拉弧或打火造成了193名病人烧伤;脱落零件掉入病人体内发生100余次;视频故障或系统错误造成的不良事件多达800例以上。
此外,该研报还指出目前无法得出较为精确的数据来说明,手术机器人的引入,可以带来医院效益的提高,因此医院的购买意愿与动力并不充足。
微创机器人一旦上市进入推广阶段,倘若无法解决医院、医生和患者面临的难题,即便生产出了机器人,也可能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
比如生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公司天智航,在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三年半的时间内,仅卖出了47台,产销率在50%左右。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手术机器人还处于一个新赛道。尽管微创机器人的出现,有利于加快手术机器人国产替代的大门,但仍旧有很多风险在路上。
未来,如果有机器人帮你做手术,你会放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