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研究成果岂能父子“共享”

中科院实验室研究成果装置 , 转身变成一中学生科技竞赛作品?父亲的团队专利成果和儿子的“发明”高度相似?10月26日 , 澎湃新闻刊发独家报道《儿子获奖发明和父亲研究所成果高度相似 , 还不止一个》 , 对中学生刘某阳的“发明创造”提出质疑 。 虽然有关单位及当事人第一时间未作回应 , 但一些网友对该事件的看法令人错愕 。
尽管众多网友对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环境表达了关切的态度 , 但有人说 , “这个我觉得没啥 , 很正常 。 而且人家孩子在这项研究上 , 起步就比别人早 。 ”还有人说 , “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 如果媒体报道属实 , 当事人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科研成果 , 供儿子获奖升学 , 实际上已有公器私用、弄虚作假之嫌 。 那不仅是对其他知识劳动者的不尊重 , 而且挤占了其他青少年在科技竞赛中的赛道资源 , 为社会制造了科技创新的“伪君子” 。
让人更为诧异的是 , 刘某阳当时的任课老师对媒体说 , “这种情况就属于‘大手拉小手’ , 他父亲是从事这个行业的 ,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 父亲的项目他也可以参与 , 就相当于父亲搞一点东西给他做 , 类似的科研成果都是一个团队搞出来的 。 ”这和个别网友的观点竟有相似之处 。
对身边的不良风气 , 为什么他们习以为常?对公私混淆、损害公平公正的底线问题 , 为什么他们视而不见?归根结底 , 是因为他们的看客心态 , 让他们成了构建公共环境的旁观者 。
10月27日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发布声明称 , 针对此报道 ,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高度重视 , 已迅速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 , 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 。 同日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回应称 , 目前已启动调查 , 若属实 , 将按照大赛规则进行处理 。
【父亲|研究成果岂能父子“共享”】按照媒体报道 , 从2015年开始 , 刘某阳的两项相关发明为他带来了诸多奖项和荣誉 。 时间能验明一切真伪 , 但不能化解一切问题 。 随着调查的深入 , 期望更多的人能够明辨是非 , 知敬畏、守底线 , 摆脱不良风气的惯性 , 努力做公共环境的建构者 。 (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