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碰撞安卓,华为的战略转移( 二 )


同时,限于安卓系统已经进入了成熟衰弱期,深度的挖掘价值大幅度削弱,各大品牌对产品的发展也陷入了瓶颈。这几年新机发布会品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只能在摄像、优化等无关紧要等小方面作文章,各大品牌也急需新的东西唤醒消费者为创新买单。
饮鸩止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才需要新的操作系统,不仅从底层架构上解决互通难题,也要为创新带来新的底层支持,这才是鸿蒙系统的最大价值。
以这个角度来看,鸿蒙的1.5亿设备接入量并不代表着成功,第三方合作设备的比例才是评价鸿蒙成与不成的硬性标准,否则,其只能称之为另一个iPhone系统。
鸿蒙困境:价值论决定承载力相对于系统的研发,如何普及鸿蒙才是华为最为困难的一环。
操作系统不同于芯片领域,经过市场验证的好用就是最大的卖点,国产芯片所代表的低溢价足以吸引大量的厂商闭眼投票。操作系统比拼的不仅仅是研发力度与先进程度,而是生态和用户习惯。
以这个角度看待鸿蒙的宣传策略,把“国产自主”作为宣传核心,或许也是华为不得已而为之。事实证明确实有效,但远远不够。无论是华为还是“国产”的号召力,都很难打动在安卓体系打拼多年的各大品牌。
利益才是一个企业做决策的核心度量衡,鸿蒙所倡导的万物互联尽管是大势所趋,但当下安卓体系的红利尚未殆尽,消费者的意识也未全面觉醒,鸿蒙生态目前也谈不上成熟,仍与发展多年的安卓相距甚远。华为手机原本是推广鸿蒙的最佳利器,但缺芯大大降低了推广力度,荣耀尚且难堪重任。
鸿蒙在以消费者业务为代表的移动端做推广,是一个软磨硬泡的过程,华为任重而道远。
为了一改颓势,在移动端碰壁后,华为转向了万物互联的其他窗口。任正非表示,“华为以前的通信网络主要连接千家万户,为几十亿人提供连接。但是到了5G时代,主要的联接对象是企业、比如机场、码头、煤矿、钢铁、汽车制造、飞机制造...。”
曲线救国,承担大行业客户的服务商角色,为各行各业提供B端定制化虽然是鸿蒙互联的覆盖领域,但单对鸿蒙的推广力度而言,帮助并不太明显。或者说,进军B端是战略价值层面高于普及力度,这并非鸿蒙承载力发挥优势的主要战场。
不同设备对系统的承载力度并不相同,发挥的效益也各有差距,这是由系统底层架构决定的。通俗来讲,有CPU芯片为性能主导的设备才能发挥系统的最大价值,比如手机和电脑,操作系统的好坏有很直观的感知,这样的设备才能最大程度的进行市场教育。
比如魅族和“要”接入鸿蒙的格力,魅族支持鸿蒙大意是指针对鸿蒙系统进行了适配,而格力则只是在编译器上做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这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别。因为对于后者而言,操作系统只是锦上添花,空调本身制冷效果的好坏、耗能的高低才是产品的主要产品力。
相对于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对于系统的依赖性相对较高,但国内智能汽车的现存规模尚小,且数量级与手机、电脑并不在一个档次上。
曲线救国的核心在于间接措施能够深度影响到主体策略,从当下来看,一旦自己旗下的移动端全面接入鸿蒙后,增速下滑的趋势就将越加明显,这种下降趋势会与鸿蒙前期的高调宣传形成鲜明对比,并不利于鸿蒙的后期普及。
写在最后
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往往需要大量的前置普及,才能更容易被旧时代接受。比如内核同样为万物互联的元宇宙,无论是为了炒概念抬升股价还是转移矛盾,概念先行提高了互联网用户的认知度与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