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秀才蒲松龄自称柳泉居士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他的老家在柳泉庄,也叫满井庄,蒲松龄一直深爱自己的故乡,他自号柳泉居士,人们也叫他柳泉先生,由此足见 。柳泉居士生于崇祯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40年 , 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享年76岁 。

老秀才蒲松龄自称柳泉居士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文章插图
蒲松龄:考了50多年都没中的老秀才,谁能想到,他曾连考3个第一!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他的老家在柳泉庄 , 也叫满井庄,蒲松龄一直深爱自己的故乡,他自号柳泉居士 , 人们也叫他柳泉先生,由此足见 。
柳泉居士生于崇祯十三年 , 也就是公元1640年,卒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享年76岁 。
一、老秀才蒲松龄 蒲松龄的祖上是小地主 , 他的高祖、曾祖,都读过书,但是功名均不大 , 他的祖父庸庸碌碌,并没有多少作为 。他的父亲蒲槃,读书不得志 , 于是便回来经商 , 大概很聪明 , 所以不久便赚了很多钱,在家乡是数得上的富豪 。
或许是对科举的执着和不甘,或许是当时社会对商人的轻视,蒲槃做买卖的同时,也不忘了读书 。
蒲槃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儿子,之后便过继了自己弟弟的儿子,奇怪的是,后来蒲槃却一连生了四个儿子,蒲松龄排行第三 。
蒲槃没有功名,但是从未停止过对功名的渴望,他将希望寄托在了自己儿子们的身上,尤其是,寄托在了蒲松龄身上 。
年幼的蒲松龄,非常聪明 , 很会读书 , 在父亲的细心照料下,进步神速,一度被认为是家族的希望 。
顺治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58年,19岁的蒲松龄,参加科举,以县、府、道三个第一的身份,补博士弟子员(即秀才、生员) 。

山东学道施闰章对蒲松龄赞誉有加,曾在他的卷子后说:“首艺空中闻异香 , 百年如有神 。将一时富贵丑态 , 毕露于二字之上 。直足以移风易俗 。”蒲松龄由是名声大振 , 这是蒲松龄一生最得意的时候 。
但从此以后,蒲松龄几乎每科必考,一连考了五十多年 , 直到七十一岁,才循例得到贡生的身份 。
从19岁到71岁,五十多年,他一直屡试不第,就像《儒林外史》中的周进、范进等人,当真是悲苦之极,但范进最后起码考上了 , 蒲松龄却没有 。
蒲松龄是非常有才学的,但却一辈子都没得志 。
蒲松龄的家族,虽然是小地主,但并非大富大贵之家,等父亲死后 , 蒲家便开始拮据了起来 。
在封建社会,一个考不上的秀才,无官可做,又不能整天在家吃白食,所以必须要找出路 , 比较常见的是两条:第一,替当官的做幕僚,跟着混碗饭吃,打个秋风;第二,做塾师,教书为生 。
这两条路 , 蒲松龄都走过 。
最初,他跟着同乡孙蕙做幕僚 。其实幕僚,是一种“客人”,帮着“主人家”写写文章,迎来送往 , 坐陪酒宴等等,而且幕僚一般没有薪水,是所谓的“清客相公”,给多少,全凭主人家的心意,这其实和打秋风类似 。
等到蒲松龄三十三岁的时候,他厌倦了当幕僚的生活,便回到家乡淄川,开始了坐馆教书的生涯 。从此以后,一直到他七十多岁退休,蒲松龄一直都是以坐馆为生 。其生活,无疑是清贫的 。
二、《聊斋》并非唯一成就 正因为屡考不中,才激发了蒲松龄的创作情怀 。所以,他的日常生活,一面是准备科考,一面是坐馆教书 , 一面是酝酿创作 。

屡试屡败的科考经验,南来北往的生活经历,让他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他要寄托情怀,抒发内心的苦闷,这种心情是强烈的,也催生了他创作《聊斋志异》的决心 。
《聊斋志异》是短篇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与《红楼梦》一长一短,可谓双绝,《聊斋志异》收录了短篇小说491篇(有版本494篇) 。
书中故事大多精彩之极,文笔老辣,有时不过百余字,便敷衍出一篇绝妙的故事 , 由此足见蒲松林的大才 。
《聊斋异志》借助人鬼狐怪的故事,或抨击腐朽的封建制度 , 或揭露封建官僚的黑暗,或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 , 或赞美自由恋爱,具有丰富且深刻的思想意义 。
像《聂小倩》、《婴宁》、《促织》、《小谢》、《画皮》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且一度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
比如 , 《聂小倩》的改编剧最多,已经高达30多部 , 但仍然翻拍不断(比如前段日子上映的《倩女幽魂:人间情》),足见聊斋剧的旺盛生命力 。
其实,除了《聊斋志异》以外,蒲松龄还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著述、诗歌(现存1024首),据统计 , 这些著作多达十余万字,有些更产生了非常广远的影响 。如《秦松赋》、《日用杂字》、《农桑经》等,都是其重要作品 。
《秦松赋》是蒲松龄登泰山观“五大夫松”时所写,有对松树的描绘,也有议论,文辞优美 , 读来极具艺术美感 。
《日用杂字》是蒲松龄为了村童识字所编撰的一部书,全书三十一章 。
详细介绍了如蔬菜、果实、花草、树木、日用杂物等名称 , 对涉及到的事物,不仅详细介绍了名称、产地 , 而且连用途、物候都描述了出来 , 可以说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科普作品 。
比如书中提到“磨茹香覃从来贵 , 松伞猴头价不轻”、“高阁大厅朱隔门,花亭水榭玉栏杆”、“紫荆开时红满树,夹竹桃花开半年”……朗朗上口 , 非常实用 。
《农桑经》更是一部研究农业的技术书,共有《农经》七十一则,详细叙述了从正月到九月之间,各月份的农活及做法,书中对种桑之法 , 也有着详细的论述,像种桑、压条、插条、收干叶等,无所不备 。
此外,甚至还有畜牧养殖的方法、各种花卉的名目,可以说是一部具有科普性质的农业百科全书 。
三、蒲松龄思想评述 蒲松龄做这些事情,大多是免费的“公益” , 因为他自己虽然没有做官,但是却想努力做一个好士子,他的心目中,好官是赞美的对象 。
他自己虽然不是官 , 但是总在文字中流露出这种思想,所以《聊斋志异》中随处可见对贪官污吏的批判,对好官的赞扬 。
蒲松龄本身热心地方公益之事 , 比如,淄川因为道路险阻,出行困难,当地决定修路铺桥 。
蒲松龄对此非常热心,不仅为此忙碌不已 , 而且还出了修路费用大概三分之一弱 , 高达三百两银子 , 这对于一贫如洗的蒲松龄来说,几乎是倾尽所有 。
蒲松龄的慷慨和义举,由此足见 。蒲松龄对农民和农村,是极富有同情心的 。
总的来说,蒲松龄是有真才实学的 , 他对自己的学问也比较自负,但屡考不中 , 这也让他内心痛苦不已 , 越痛苦 , 牢骚越多,蒲松龄的很多诗 , 都表现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感慨 。
如“名士由来能痛饮,世人原不解怜才”、“生涯岁岁拥寒紅 , 落拓无成鬓欲庞”、“多君老健凌苍鹘,期在青云志不摇”等 。
由于蒲松龄常年不第,所以他很多时候,是站在百姓的一面看问题的 。他虽然一直热衷科举功名,但却始终没有爬上去,所以实际身份 , 不过是比百姓稍高的秀才 。
而且蒲松龄一生多处于贫贱之中,对于百姓所遭受的欺压和痛苦,他看得清,也体会的到,也能借助笔触和自身的才识,将这些问题反映出来,这是一般百姓很难做到的 。《聊斋志异》中多有批判之语,其根本 , 便是来源于此 。
但尽管蒲松龄批判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但他实际上的思想 , 并没有彻底的否定封建制度,他不像曹雪芹那样深刻,即便看到了社会中的痼疾 , 也只是从规劝和改良的角度去建议 。
所以,蒲松龄对于好官,总是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对于坏官,总是不遗余力的去鞭挞,他自己本身奉行的,便是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 , 可以预见 , 如果蒲松龄能够科场得意,在历史上,也一定会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 。
纵观蒲松龄的一生,常常是矛盾的结合体 。
他的出身和所受教育都不差,他本身也具有极高的天分,很聪明 , 他一生热爱功名,但是一直都不得意;他一直想得到进士的身份,但却一生多是秀才;他想过美好的生活,但更多时候是身处贫贱之中 。
由于蒲松龄一直热心功名,所以其思想中有庸俗的一面,但现实却是,他始终爬不上去 , 这就导致他更多的时候 , 是处于贫贱的位置,是与广大受苦的百姓站在一起的,所以其思想中光辉的一面占据了多数 。
【老秀才蒲松龄自称柳泉居士 蒲松龄是哪个朝代的人物】《聊斋志异》的写作 , 便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 正所谓“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幻想的满足,是对现实的不满,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温度,便来自于他这种矛盾的两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