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国职业社交简史:Copy to China时代的岔路( 三 )


对于职业社交在中国的“翻车”,有人认为是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不高,也有人认为是中国人没有职业化场景社交的习惯。但不管原因归向何处,从业者间开始有了一个声音:中国没有职业社交。
三、“赤兔”之死的警示:中国职场社交方向在哪?本土公司发展缓慢、外企败走,并没有让职业社交鼻祖LinkedIn本尊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减弱半分。2014年2月25日,在经过两年的调研筹备后,LinkedIn正式吹响进军中国的号角,公布中文名称“领英”,并上线了简体中文测试版。
初期的领英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在第一任总裁沈博阳主导下,领英中国通过与微信、QQ邮箱、微博等社交网络深度整合,推出微信领英名片,在QQ邮箱上彰显用户职业身份等功能;在内容上,开启领英洞察专栏,汇聚了沈南鹏、吴晓波等一大批精英在领英分享他们在职场上的感悟和成功故事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快速获客和品牌传播。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一年,领英在中国新增的用户量超过400万,这个数字比过去10年LinkedIn积累的中国会员还要多。
然而,2014年的互联网世界的潮水已经改变了方向。
这年春节,横空出世的微信红包进一步提高了微信的用户粘性和价值,使其从一个通讯工具彻底晋级为社交平台,再进一步成为移动互联网生活的超级App。互联网应用向移动互联网平移已经成为企业之间新的竞争焦点。
在职业社交领域,前搜狗和大街网的高管林凡在2013年10月创立的脉脉,以“工作版微信”为定位,成为移动端职业社交平台的领跑者。
2015年6月23日,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补足在移动端的短板,领英中国推出定位年轻人群职场社交的APP“赤兔”。遗憾的是,在之后经历了微软收购、沈博阳离开等一系列事件,这款号称封闭团队三个月在宾馆开发出来的产品,在运行不足1500天之后,于2019年7月31日正式下线。
回过头看其实不难发现,被当作领英中国“最后一次All In”的赤兔以失败告终,其实早已为2021年10月15日领英中国宣布关闭社交功能埋下了注脚,而领英放弃社交似乎再次印证了那个业内早有共识的结论——中国做不了职业社交。
四、中国职业社交的底色:先聊起来,才有人际关系链条的沉淀不夸张的说,从2004年天际网上线算起,过去长达十七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一个自称为职业社交平台真正杀出一条血路。
在职业社交平台上,用户借助于人脉找到自己想找的人,同时通过完善的个人资料和人脉关系,在需要的时候被别人找到——这个简单的商业逻辑在美国、欧洲行得通,在同样看重关系、圈子的中国为什么行不通呢?
2019年8月,接任沈博阳出任领英中国总裁的陆坚在一篇总结“赤兔”教训的文章中提到中美文化的不同,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他说,美国用户习惯把生活和职场社交分开,大家会在脸书上分享个人生活点滴,在领英上分享职场生活花絮。但在中国,大部分用户并不区分生活和职场社交。
“老外”们或许也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人内敛、低调的个性,决定了中国人很难像西方人那样,习惯于社交平台展示自我,维护个人品牌。而“职场社交”的熟络,往往在面对面的问答之间。如果有人能够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在酒桌上、在麻将桌上、在茶台前谈成的生意,一定远远超过正式的办公室会面。
因此,Linkedin式的线上职业社交从个人展示与熟人背书开始,而中国人更普遍接受的线上职业社交,从聊天开始。
“LinkedIn有一个站内沟通的工具叫站内信,这是基于美国的职业邮件文化。美国工作上的沟通都是用邮件,而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以前最早的时候有MSN,大家都在MSN上聊,后来又在QQ上聊,现在很多人是在微信上。”脉脉林凡曾点出了脉脉的魔法——在职业社交网站都还在发站内信的时候,APP形式存在的脉脉让用户先聊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