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何祚庥院士:杨振宁和翁帆是段千载难逢的良缘 可遇不可求( 二 )


至少两次,紧急送回北京,翁帆代表家属签字,在协和医院做的手术 。
何祚庥: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小事情,有一次丁肇中先生到中国来,好像是盲肠出了问题,要做手术 。他的孩子在国外,听说这件事情,要他赶快回美国做手术 。丁先生就不高兴,怎么叫我回美国,坚持就要在中国做,对医生说,我的家属不签字,我自己签 。
美国人总觉得我们中国科学水平很低,盲肠开刀,我们怎么不能做?中国医学水平还不至于低到这种程度 。
庆承瑞:像杨先生和翁帆这样的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是很好的事情 。对他们的非议,那是不了解情况的人拿自己世俗的眼光来看,认为翁帆一定有什么经济上的所求 。
事实并不是这样 。对杨先生来说,他碰到翁帆这件事情本身也极具偶然性 。我们非常理解杨先生,他们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且他们抓住了,两个人都有勇气面对一场舆论的压力 。
我也能够理解舆论的压力,特别是中国,开始传出来的时候,有的人骂得简直是太没道理了,说杨振宁怎么道德败坏,这跟道德扯不上,他们妨碍别人了吗?妨碍公众利益了吗?
何祚庥:有很多事情在年轻的时候我也不会懂,但是现在自己变成老年人了,开始懂得为什么老年人有那些我们开始不懂得的想法 。年轻的时候你以为自己懂了,其实你并不懂 。
3,中国人不要沾沾自喜,我们的科学水平跟西方发达国家没法比
《科学大师》:像您这样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科学家,和杨先生李先生这样海外成长起来的科学家,您觉得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何祚庥:大家都做科学工作,科学工作本身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按照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办事,没有任何差别,只是条件不一样,他们在国外工作,物质条件比我们富裕得多,科研环境也好得多,他们所处的科学环境的水平,远比我们发达和先进,这是事实 。
我们解放以后,又穷又破,抗战时期的全国最高学府西南联大,学生老师加一起也就3000多人,跟国外完全不能比,好多课我们根本开不出来 。
1947年我由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转学考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就找不到什么先进的科学的书籍可看 。那时候有个龙门书局引进了一些外国的书,很贵,连盗版都是很贵的,学生们根本就看不着,你就不能想象当时中国有多落后 。
这种落后的生产力也就决定了我们国家的科学家跟美国跟西方没法相比 。
庆承瑞:虽然我们也出了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那是在美国的科学土壤上生产出来的 。应该说,在科学土壤上,我们跟西方的科学水平是没法比的,更不能说我们中国人的创造力就一定高于国外 。
在网上流传着一个“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不能培养出世界级科学水平的大师?”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 。
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水平之高,我个人认为跟中国的西南联大教育体制没什么关系,因为两个人本来都是才华卓著,在中国是好学生,跑到国外也是好学生,好学生的标准,在各个地方都是一样的 。
只不过由于中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西南联大也因此有机会集中了全国的最优秀人才 。但是的确与学校的教育水平有所不同,不同学校确实有好坏差别的 。
何祚庥:有人问一个问题,杨振宁李政道如果一直呆在中国,不知道后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他们能不能拿到诺贝尔奖?我回答说,一定是100%拿不着,因为完全没有这个科研条件 。
当时,也就是在1956年,连国外的科学信息我们都没办法及时获知 。宇称不守恒,我们连现象都发现不了,更没有这个条件由吴健雄先生去做一个低温下的科学实验 。这也就是说国家的环境和条件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