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小红书照片变“照骗”,绝不是加个滤镜那么简单( 二 )


如果产品或服务存在瑕疵 , 或不足以构成美好的消费体验 , 广告公司和MCN机构会介入吗?“‘软植’的本质是广告宣传 , 适度美化产品和服务很正常 。 ”司妲坦言 , “与传统广告一样 , 广告公司仅负责审核宣传对象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 至于KOL和KOC的描述是否真实准确 , 本来就有个人评判成分 , 只要不太夸张 , 广告公司不会干预 。 ”
KOC自述:爱惜羽毛还是唯利是图?
对于接受品牌和商家委托的KOL和KOC而言 , “正面宣传”当然是首要任务 。 但平台也早就发现 , 有些分享内容的真实性存疑 , 因此出台了约束措施 。
小千(化名)是小红书上一名拥有3000多粉丝的KOC , 曾帮助部分美妆品牌发布过使用笔记 。 对于这次的“照骗”事件 , 她认为不能完全责怪小红书 , “小红书的社区运营管理很严格 , 很难刷粉丝和‘赞’的数量 。 所以业内比较看重小红书的笔记 , 甚至有小红书粉丝数与其他社交平台粉丝数的换算公式 。 比如 , 在小红书上拥有10万粉丝 , 相当于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拥有100万粉丝 。 ”
小红书粉丝“价值高”的背后 , 与平台的管理方式不无关系 。 小千介绍 , 在小红书 , 粉丝超过5000的用户若想进行商业推广 , 需通过后台报备 , 发布的内容会打上“广告”字样 。 即便像她这样的小KOC , 在商业推广时也要报备 , “如果不报备却被小红书判定为商业推广 , 将面临一定的惩罚 , 包括封锁流量乃至封掉账号 。 ”
不过 , 报备是自主选择 。 小千觉得 , 是否报备得看博主是“爱惜羽毛”还是“唯利是图” , “大部分品牌找KOL或KOC推广 , 都希望是‘软植’而不是打上‘广告’标签 。 如果博主真心认可产品 , 发一两条笔记分享心得 , 也属人之常情 。 所以 , 如何评判是‘个人分享’还是‘商业推广’ , 很考验平台 。 ”
这也就为“照骗”留下了空间 。
像小千这样粉丝数量不多的小KOC和粉丝量达上万级的KOL“接单”方式并不同 。 大KOL有固定的广告公司或MCN机构联系 , 有些本身就有工作室、经纪人 , 从对接品牌到发帖变现 , 已有成熟流程 。 而粉丝数量一般的小KOC往往被MCN机构拉成群 , 不定期地投放一些任务意向表格 。 有兴趣的KOC登记后 , 经MCN机构或品牌筛选 , 再接受具体任务 , 撰写报告 。
小千写得比较多的是美妆报告 , 每次都认真试用后评价 , “我本来就在美妆企业工作 , 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增加收入 , 而是想更好地了解行业 。 但据我观察 , 有不少KOC就是为了赚钱 , 不会试用产品 , 只是修改一下MCN机构提供的素材 , 再配一点照片 , 同样能完成任务 。 ”
KOC撰写使用心得的回报并不高 , 简单一些的试用报告可能只有几十元 , 多一点的也不过两三百元 。 拥有上万级粉丝的KOL接到的任务要求不同 , 报酬也会高一些 , 其中探店体验类的单次报酬可以达到四位数 。 对那些以发布笔记为生的KOL和KOC而言 , “跑量”很重要 , 这就难以杜绝推广内容中的“水分”;有的KOL和KOC为了获得品牌好感 , 更是不遗余力地美化 。 在这种情况下 , 照片变“照骗”也就不足为奇 。
平台治理任重道远
事实上 , 社交平台并不欢迎“照骗” 。
在此次“风景照骗”事件爆发前 , 包括小红书、大众点评、抖音、快手等提供社交分享类服务的平台都发布过治理成果报告 , 叫停各种虚假宣传 。 但仅依靠平台的力量 , 还不足以解决虚假推广的问题——归根究底 , 这背后既有“软植”等新型广告形式的监管难题 , 更有互联网“刷单炒信”的黑灰产业链治理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