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入场、融资不断,蹭上元宇宙的VR又活了?( 二 )


“国外的一些IT企业 , 基本上都是软硬件相结合的 , 比如IBM、微软、苹果等等 。 ”唐荣兴指出 , “以亚马逊为例 , 很多人认为亚马逊是个电商平台 , 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算法公司 , 具备一定的'软实力' , 它也是一个硬件公司——比如 , 推出了自己的硬件产品Kindle 。 用户可以在自家的平台上阅读自家生态的内容 , 软硬两端互动 , 实现了闭环 。 ”
对于不少已经崛起的互联网巨头来说 , 在具备了一定的软实力之后 , 硬件是必须补齐的短板 。
7年前 , Facebook就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 于是豪掷20亿美元买下了Oculus(一家VR头部公司) , 开始尝试自己做硬件 。
7年后 , 与Facebook有着类似标签的字节跳动也想明白了——线上产品已开始面临增长趋缓的压力 , 是时候加码布局线下硬件业务了 。 这两年 , 字节在布局硬件上动作频频 , 比如2019年收购锤子科技成为“接盘侠” 。 随后发布智能硬件产品大力学习灯……
但对于资本和巨头来说 , 成为游戏终端、补充硬件短板只是VR/AR广袤图景里的前菜 , 更具想象力的事实是——VR/AR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互联网的未来 。
2007年1月9日 , 史蒂夫·乔布斯在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发布了第一代iPhone , iPhone的横空出世颠覆了所有的智能终端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
如今 , 14年过去 , 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 , 继PC电脑、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消费级计算机科技产品在哪里?在不少从业者的认知里 , VR/AR或许有可能接过智能手机的接力棒 。
这也是不少互联网巨头争先入局的原因 。 比如 , 2014年Facebook收购Oculus时 , 有媒体将其解读为“为未来下注” 。 扎克伯格甚至暗示 , Oculus的头戴设备和软件可能成为下一个有影响力的电脑平台 。
VR为何重回风口?
2015年、2016年 , VR/AR行业一度爆火 , 但产品的不成熟、难以商业化落地、技术存在突破瓶颈让整个赛道行情急转直下 。 短暂的辉煌后 , 行业一度进入了冰河期 。
没想到 , 5年后的今天 , VR/AR赛道又活了起来 。
与以往不同的是 , 这一次VR/AR的复苏 , 被纳入到了更火爆、更面向未来的概念——元宇宙 。
2021年3月11日 , 沙盒游戏平台Roblox把“元宇宙”写进招股书 , 引燃了元宇宙概念 。 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跳出来为元宇宙背书 。 扎克伯格甚至在采访中表示要在未来五年左右 , 让人们对Facebook的认知从社交媒体公司转变为元宇宙公司 。
分析师阿良指出 , “元宇宙需要缔造一个虚拟空间 , 需要沉浸感和低延迟 , 这些都是VR、AR能提供的 。 ”从硬件技术层面来讲 , VR/AR技术是目前最佳的现实与虚拟世界接口 , 将成为元宇宙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 。
作为元宇宙的底层技术支撑的VR/AR , 也因为元宇宙的疯狂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深燃 , 这次行业爆火 , 契机是元宇宙 。 不过 , 即便没有元宇宙 , VR/AR行业重上风口是可以预见的 。 “元宇宙暂时还仅仅是个概念 , 资本喜欢的概念 。 ”阿良指出 。
真正让行业兴奋起来的 , 是行业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 。
很长一段时间 , VR产品存在着诸多bug , 比如晕眩感强、分辨率低、体积大、价格贵 , 尽管产品已经迭代了好几代 , 但是消费者不买账 。 VR产品的出货量也极为惨淡 , 据统计 , VR头显在全球每年仅有不到400万的出货量 。 而对比智能手机 , 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是14亿部 。 差距太过明显 。
但自去年以来 , 大洋彼岸传来了很多好消息 。
2020年10月底 , Facebook发布了OculusQuest2 , 这款VR穿戴一体机价格压得很低——仅卖299美元 。 VR/AR设备不再是有钱人的玩具 。 而这一299美元超低价新品在发售三个月后 , 销量就达到了近300万台 , 并且销量还在逐月增长 。 据Evercore投行推测 , OculusQuest2在今年销量预计将超过800万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