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焦点分析 | 爱优腾玩不起《鱿鱼游戏》( 二 )


近代史上 , 韩国人民命途多舛:小小一个半岛 , 一个民族、一种文化 , 在冷战背景下被迫以两种截然相反的政治经济制度生活 , 而南韩的现代化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 社会矛盾重重 。 国家不幸诗家幸 , 种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却为韩国文化产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 相对宽松的监管又极为支持文化输出 , 即便没有 Netflix , 韩国影视产业本就在突飞猛进 。
2020年 , 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寄生虫》一举夺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等超级大奖 , 成为第一部拿下最佳影片的非英语对话电影、第一部以亚洲演员为主的最佳影片 , 刷新多项历史 。 如果说《寄生虫》获得的是欧美影视圈学院派的认可 , 那么《鱿鱼游戏》则真正占领了欧美最普通观众的广大市场 。
所以 , 韩流得以走向欧美走向世界 ,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既有“文化立国”的必然 , 也有特殊历史时期地缘政治导致的偶然 。
在互联网服务领域 , 字节跳动的社交内容产品TikTok成功进入了全球市场 , 甚至威胁到Facebook;在游戏领域 , 米哈游发布一周年的《原神》也出色地完成了文化输出的任务 。 但是在影视领域 , 由于各种原因 , 相比起近邻日韩 , 多少还留有一些遗憾 。

都是流媒体 , Netflix 有与爱优腾完全不同的打法 《鱿鱼游戏》总投资为 200 亿韩元(约合 1.1 亿元人民币) , 单集成本为 1200 万元人民币 。
这算高成本剧集吗?按照 Netflix 自制剧的平均水平来说 , 算的 。 但按照国产剧的平均水平来说 , 真的不算 。
36 氪此前曾撰文分析过国产剧集的平均投入成本:国内流媒体平台如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 , 每年都会像 Netflix 一样自制或采购剧集 , 一部 S+ 级古装剧的成本通常会在 3 亿元以上 , 偶尔有 4-5 亿一部剧的案例 。
在限薪令之前 , 其中大部分成本都要花在支付流量明星的片酬上 。 此前 , 流量女星郑爽就曾被曝出一部剧1.6亿人民币片酬 , 日薪208万人民币也极大刺激了网民的神经 。 但这些剧集在口碑和收视率上显然都完全无法与《鱿鱼游戏》相比 , 更别说文化输出到欧美市场 。
而演员的片酬高了 , “制作剧集”层面的成本自然要压缩到极限 。 在成本头重脚轻的畸形模式下 , 许多明明很重要 , 但话语权却很弱的国产剧编剧们 , 需要遵照制片人的意见做无数次修改 , 交出一份自己都不满意的剧本 , 拿到少得可怜的收入 , 等待剧上线 , 然后被观众痛骂 。
相反地 , Netflix 因为在全球的投资项目众多 , 且单部剧集的成本有限 , 所以既没必要也没能力去对每一集的每一条台词做精细化管理 , 创作者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王国》编剧金银姬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Netflix 从不发表任何意见 , 只给钱 。 ”这足以让一些中国影视人怀念起二十年前 , 影视圈还是由山西煤老板投资为主的时期 。
Netflix 从未公开过与内容工作室之间的结算方式 , 但雅虎财经曾引用 5 位与 Netflix 做过生意的受访人的发言称 , Netflix 通常会一次性买断版权 , 价格是“制作成本的 130%” , 此后一切后续收益与制作方无关 。 而电视台一般的结算方式是先付“制作成本的 60-70%” , 如果剧集反响良好 , 则会与制作方分成 。
其实国产剧与流媒体的主流结算模式与 Netflix 类似 , 但这套模式运转起来需要基于一个前提:平台方买下剧集后 , 需要吸引足够多的观众付出足够高的订阅费用 , 才能把成本收回来 。 否则平台方一定会亏本 。
这也是 Netflix 推行全球化的原因 。 2019 年二季度 , Netflix 的美国本土市场首次出现用户数下滑 , 这代表本土市场基本已经到达了天花板——这也与目前爱优腾在中国市场的境遇类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