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当人们在谈论分级制度时,实际在谈论什么?( 二 )


“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国内外市场的调查研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认为在中国市场上还不适宜推进电影的分级制。”
徐峥|当人们在谈论分级制度时,实际在谈论什么?
文章插图
新闻引自中国网
真要按分级制度来,《红海行动》这样的电影其实是妥妥的R级,但看过这电影的小孩应该很多,当时就在电影院里坐着。陪同孩子观看的家长大概也不觉得这些血腥暴力应该让小孩回避,由于传统观念和思维,在家长眼里,未成年唯一需要回避的因素是那啥。
大家对于分级制度的想象,大约只停留在汤唯的代表作上,扪心自问,就算被禁,你们几个人没看过《色戒》?即便有了分级制度,也不能阻止人们去找资源,就像当年网吧门口“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标语并没有阻止未成年人打游戏一样。
限制未成年打游戏时长的机制并不能把熊孩子变成乖孩子,就像线上教育无论辉煌与否,该是学霸的依然是学霸,前后高起楼塌都不过是一场商业炒作。
呼吁分级制度的人,他们不见得会为知识产权付费,更不会思考分级审查制度背后所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
徐峥|当人们在谈论分级制度时,实际在谈论什么?
文章插图
在部分人眼里,看盗版的理由除了因为删减还因为正版太贵。
在现实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大力鼓吹分级制度,是一种对绝对自由的虚妄追求。
要知道,分级制度不等于什么都能拍,饶是韩国、美国,也有播不了和不能触碰的题材。因为拍不了,所以不广为人知。
这里提供一部电影:《社会中坚》Salt of the Earth (1954),我国最早引进的外国片,作为一部在美国被禁的电影,由一群上了黑名单的好莱坞导演、编剧创作。
徐峥|当人们在谈论分级制度时,实际在谈论什么?
文章插图
别看国产电影不断票房创新高,在未达到文化输出的宏伟目标前,票房唯一应该感谢的是——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正是因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入电影院。
这其实是一个好现象,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用户的付费意愿只会越来越高,尽管到达理想状况还需要很长时间,平台和制片商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届时内容对不起价格。
那么问题来了,倘若有一天,国内的版权保护得到进一步改善,内容付费率紧跟欧美,分级制度就可以迎来它的春天了吗?
结果可能依然不容乐观。
二、当版权遭遇互联网有一件事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那就是版权保护战,在商业社会里只关乎商业利益,与保护创作者关系并不大。
早年《鬼吹灯》的版权归属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近在眼前的是腾讯音乐集团和对手们的版权大战问题,政策出手前,巨头已经一脚踩进了垄断的泥潭。名义上,所有为此打官司的企业都是在保护创作者利益,实际上,商业集团只会关心钱的事。
再说直白一点,一首歌、一部网络小说,即便与商业集团签署了授权协议,只要它还不温不火,没有到广为人知可以赚钱的地步,那无论它怎么被盗版,拥有这个版权的商业集团都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利益集团打击盗版,为的只是争取自己的利益,创作者保护只是顺带的事。阅文等公司如果真的看重创作者权益,就不会写出那样的合同。
有时候不是用户不愿意为好内容付费,只是不愿意付无意义的费,譬如超前点播时不能自由选择集数,又或者刚付费完,作品就下架。
即便是在付费意愿更高的欧美国家,大家也一直在寻求更自由的资源共享环境。
互联网诞生之后,要实行分级制度和打击盗版一样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