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立自强,航天专家揭秘中国探火科技创新( 三 )


进入舱平安着陆火面后 , 最重要的就是释放火星车 。 但它没有自主旋转、调整方向的功能 , 万一落地后发现前方原定的坡道方向不合适 , 怎么办?研发团队让它具有坡道前后方双向自主展开功能 , 既可向前方展开 , 也可向后方展开 。 通过进入舱对坡度的预估 , 选择合适的展开方向 。
“祝融号”火星车是向东驶入火面的 。 美国“好奇号”“毅力号”都是1吨级以上的火星车 , 而“祝融号”的质量只有240公斤 , 但它是个“智慧的小个子” , 在行驶和越障性能上 , 与别的火星车相比不相上下 。 美国“好奇号”它能爬坡30° , 30°的坡我们“祝融号”也能爬 。
火面和月面看上去都是一片荒漠 , 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 2004年1月着陆火星的美国“勇气号” , 后来在火面行走时遭遇意外的“塌陷”而动弹不得 , 最终“熄火” 。 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 , 航天科学家和行星地质学家对火星的认知还很有限 。 为什么看似较为平整的火面 , 会突然塌陷下去?有种推测为 , 远古时期火面沙土经过盐类矿物侵蚀后表层结成硬壳 , 导致土壤外硬里松 , 具有承载欺骗性 , 一旦火星车驶上去 , 硬壳破碎 , 火星车立即陷入了下层松软的土壤 , 难以自拔 。 后来美国“凤凰号”火星车在火面挖掘时 , 发现了火面确有“硬壳”存在 。
针对火面土壤的这一情况 , 航天五院研发团队研发了基于“夹角调节+离合器”的主动悬架移动系统 , 它具有尺蠖运动、抬轮、蟹行等多种移动形态 , 即使遭遇了美国“勇气号”类似的情形 , 也会通过尺蠖蠕动的方式脱离险境 。
此外 , 火星表面主要是沙石性土壤 , 坚硬而尖锐的岩石分布较多 , 容易损坏车轮 。 研发团队针对性地采用了铝基碳化硅一体化成型车轮 , 虽然质量较轻 , 但强度高而且高耐磨 , 增强了“祝融号”车轮的可靠性 。
火星车一般的“时速”是多少?陈百超说 , 如按照它将地面信息传回地球 , 地面为它规划行走路径 , 它再执行“盲走”的方式 , 可以达到200米/小时的速度;如果让它自己找路行走 , 可以达到50米/小时速度 。
没有想到的是 , 2008年5月25日着陆火星的“凤凰号” , 仅工作了30多天 , 就因为火星的低温而“冻死”了 , 地火信号中断 。 可见火星车的保温并非易事 。 火星存在大气衰减 , 到达火星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仅为不到0.3个太阳常数 , 地球表面每平方米的太阳辐射常数是1367瓦 , 而火星表面仅为589瓦 。
针对这一挑战 , 研发团队突破纳米气凝胶材料制备和结构-热控一体化集成工艺 , 采用高效太阳能利用技术 , 创新实施了“太阳能集热器”热控方案 。 传统的方式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 再由电能转化为热能 , 这个转化过程的转换效率大约为30%;而他们的创新让太阳的光能直接转化为热能 , 转换效率可达到80%左右 , 并采用了有特殊涂层的吸热板 , 吸热系数很高而散热系数很低 。
新研发的行星际测控通信技术 , 是“祝融号”上的又一项科技创新 。 陈百超说 , 无线电信号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 地球与月球距离30万公里 , 地球与火星最远距离是4亿公里 , 两者距离相差1000多倍 , 那信号的衰减就是1000的平方 , 也就是100万倍 , 这意味着同样的一个信号 , 从地球到火星的强度比从地球到月球的强度要低100万倍 , 所以必须突破数字化高灵敏度深空应答机技术 , 突破高灵敏度高动态信号接受 , 我们做到了 。
“天问一号”是中国首次探火 , 因此我们只有一个环绕器作为地火通信的中继站 。 环绕器沿着火星轨道飞行 , 每天绕火星3圈 , 只有在越过火星车头顶天空的弧段才能通信 。 而美国目前有3个环绕器 , 足够与火面上的火星车传输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