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立自强,航天专家揭秘中国探火科技创新

1182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昨天告诉采访人员 , 这是迄今为止“祝融号”累计的巡视里程数 。
“祝融号”是我国着陆火面的第一辆火星车 , 目前已圆满完成规定的90个火星日的巡视探测任务 , 这宣告我国首次探火就创下“绕、着、巡”三项任务一次完成的世界纪录 。
迄今为止 , 火星上着陆的10个探测器中9个是美国人研制的 。 而早在10年前 , 美国国会就出台了禁止与中国进行航天合作的立法 。“沃尔夫条款”推出后 , 美方更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中美航天合作严加限制 。
这就不难理解中国探火每一步的成功都来之不易 。 肩负重任的我国航天科学家是如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 战胜漫漫星途上各种挑战的呢?日前 , 采访人员就此采访了孙泽洲总设计师和他领导的研发团队 。
特约撰稿 母国新 本报采访人员 郑蔚
“恐怖9分钟” , 以25马赫高速进入火星大气层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 , 在它长达4.74亿公里的探火实际飞行过程中 , 您什么时候最紧张?航天五院探火团队几乎所有专家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最紧张的是今年5月15日早晨七八点钟它冲进火星大气层着陆的那一刻 , 又叫“恐怖9分钟” 。
其实 , 从5月13日起 , 孙泽洲他们就有四五十个小时没有好好睡过觉 , 心弦绷得太紧了 。 最累的时候 , 抽空眯一会儿 , 不用同事叫 , 猛地一个激灵就自己醒了 。
自探火项目2016年立项以来 , 整整5年多的时间 , 他们盼的不就是把“祝融号”驶上火面这一刻吗?
进入舱总体主任设计师董捷告诉采访人员 , “天问一号”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先执行降低近火点高度的变轨 , 约3小时后完成两器分离 , 着陆器经巡航飞行后以25马赫的高速进入火星大气层 。 这一4.8公里/秒的速度虽然低于神舟飞船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的速度 , 且火星大气层的密度也只有地球大气层密度的1% , 但它依然会产生高达1000℃的高温 。 为此采用了能有效保护进入舱特殊需求的抗烧蚀材料 。
为了确保进入舱着陆万无一失 , 当天飞控团队还提前1小时实施下降控制方案 , 将其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前5小时提前为6小时 , 提前确认地面站发令的可靠性、器上的设备状态等等 , 为万一出现意外情况增加了应对决策的时间裕度 。
为什么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月面着陆的经验 , 对在火面着陆还如此审慎?
两者差别很大 。 首先 , 月球没有大气 , 因此落月过程为发动机反喷和缓冲装置着陆这2个阶段:先通过着陆器提供的主动动力 , 将着陆器的速度从1.7公里/秒降到1-2米/秒 , 然后依靠着陆器本身的缓冲装置完成在月面着陆 。
而火星有一个稀薄的大气层包裹 , 虽然密度只有地球的1% , 但也必须加以利用 。 所以着陆火星是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气动减速 , 利用进入舱的气动外形进行减速 。 我们进入舱大底的直径为3.4米 , 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二大的火星进入舱 。 该阶段持续时间约为279秒 , 要降低91.8%的降落速度 , 将速度从原来的4.8公里/秒 , 降到396米/秒;第二阶段 , 使用降落伞减速 , 这是我国首次在地外天体应用降落伞减速技术 。 它将着陆速度降低到61米/秒 , 在伞降的168秒时间段中还要抛大底 , 既为进入舱减重 , 也为进入舱内的微波雷达等着陆避障设备打开“视野” , 然后背罩分离;第三阶段 , 使用进入舱的主发动机减速 , 期间悬停避障 , 将速度降到1.5米/秒;最后阶段是依靠进入舱着陆缓冲装置缓冲减速 。 这4个阶段环环相扣 , 一个阶段完成 , 立即切换进入下一个阶段 , 因此对每个设备的可靠性和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极高 , 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故障 , 就会影响下面一系列动作无法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