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7时45分|天目Tech+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一半授予了气象学家
北京时间17时45分 ,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 聚焦复杂系统 。
奖项一半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气象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Manabe)和德国汉堡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教授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Hasselmann) , 另一半授予罗马大学教授乔治·帕里西(GiorgioParisi) , 以表彰他们“对我们对复杂系统的理解所作的开创性贡献” 。
其中 , 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在开发气候模型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 , 乔治·帕里西则对无序和随机现象理论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
看起来不相及 , 其实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存在于世界上的“复杂的系统” , 而对“复杂系统”的认知 , 可以帮助人类更好认识世界、预测未来 。
来 , 我们一个一个说 。
文章图片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画像图片来自诺贝尔奖
过去两百年
科学家们都在研究气候这个复杂系统
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复杂系统 , 地球的气候就是其中之一 。 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它 。
两百年前 , 法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傅里叶(JosephFourier)就研究了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之间的能量平衡 , 认为大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傅里叶首次提出了温室效应理论 , 认为在地球表面 , 入射的太阳辐射会被转化为向外辐射(即所谓的“暗热量”) , 被大气吸收 , 从而对大气起到加温作用 。
不过 , 真实的大气辐射过程要复杂得多 。 在接下来的200年里 , 多位气候科学家贡献了细节 , 尤其是研究了大气中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 。
他们发现 , 最强大的温室气体其实是水蒸气 , 我们无法控制大气中水蒸气的浓度 , 二氧化碳的浓度则是可以控制的 。
不过 , 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 高度依赖于温度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 , 温度越高 , 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就越高 , 从而增加温室效应 , 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 。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水平下降 , 部分水蒸气会凝结 , 温度也随之下降 。
其中 , 19世纪末 , 瑞典科研人员SvanteArrhenius理解了造成温室效应背后的物理原理——向外辐射与辐射体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 辐射源越热 , 射线的波长越短 。 太阳的表面温度为6000°C , 主要发射可见光谱中的射线 。 地球表面温度仅为15°C , 会再次辐射看不见的红外辐射 。 如果大气不吸收太阳辐射 , 地表温度几乎不会超过–18°C 。
由于其杰出贡献 , SvanteArrhenius曾在1903年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
文章图片
真锅淑郎的气候模型图片来自诺贝尔奖
60年前建立三维气候模型
证实温度变化由二氧化碳水平上升导致
接下来 , 我们的主角登场了 。
真锅淑郎原来是日本大气物理学家 , 20世纪50年代前往美国继续职业生涯 。
他的研究目的和SvanteArrhenius一样 , 都是为了理解二氧化碳增加如何导致气温上升 。
20世纪60年代 , 他领导了一项物理模型的研究工作 , 将对流引起的气团垂直输送以及水蒸气的潜热纳入模型之中 。
为了使计算变得简单 , 他将模型简化为一维——即一根垂直的圆柱 , 直达大气层40公里 。
在该模型中 , 他发现 , 氧和氮对地球表面的温度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 但二氧化碳对温度却有明显的影响:当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翻倍时 , 全球温度升高2°C以上 。 超过该阈值 , 气候变化风险将变得不可接受 。
这一数值后来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 并由《巴黎协定》明确为全球温度上升的控制目标——到本世纪末 , 全球平均气温保持在相对工业化前水平高2℃的范围内 。
- 北京时间1月13日23点25分|spacex成功执行“十手火箭”发射任务
- 北京时间12月25日20时20分|韦布太空望远镜的红外天文观测,在中国冷湖也有望实现|新科普
- 韦布空间望远镜预计于北京时间12月25日20时20分发射升空
- 最高45分钟55元!厦门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征求意见来了→
- 北京时间12月16日0时|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入选《自然》年度十大人物
- 小行星撞地球,普通人要担心吗?
- 11月23日7时45分|我国成功发射高分三号02星 进一步提升卫星海陆观测能力
- 90次啦!最新引力波目录公布
- 成交额|双十一45分钟成交额破1亿,网友自嘲:没有人关心光棍过得咋样了
- 53颗星链卫星在大雾中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