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IHS 预测|进军智能座舱赛道,MINIEYE的“跨界”之争

根据 IHS 预测|进军智能座舱赛道,MINIEYE的“跨界”之争
文章图片
根据IHS预测 , 2021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空间超过400亿美金 , 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金 。 国内来看 , 智能座舱市场增速领先全球 , 2030年智能座舱规模全球占比将从2021年20%左右上升至37% , 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人民币 。
除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外 , 智能座舱也是未来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加速 , 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定义将从“出行工具”向“第三空间”演变 , 车辆需要更加主动了解客户需求 , 而智能座舱及智能驾驶是两大主要的演进方向 。
9月27日 , 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商MINIEYE推出其自主研发的MINIEYEI-CS(In-CabinSensing)座舱感知量产方案 , 并宣布已取得超30个乘用车车型定点 , 这意味着MINIEYE开始正式进军智能座舱赛道 , 座舱产品的大规模落地进程也正在全速推进中 。
成立于2013年MINIEYE , 已经完成了从技术到产品 , 从产品到规模化交付的一个跨越 。 截至目前 , MINIEYE各个级别的自动驾驶产品累计出货量超过了30万台 。
那么问题来了 , MINIEYE为何不专注在自动驾驶领域 , 而要“跨界”进入智能座舱领域呢?
根据 IHS 预测|进军智能座舱赛道,MINIEYE的“跨界”之争
文章图片
在发布会上 , MINIEYE创始人兼CEO刘国清表示 ,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 , 智能汽车将处于“人机共驾”的状态 , 完全的自动驾驶难以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 , 更多时间是要处于更多渐进式的从L1到L2、L3、L4的跨越 。 他认为 , 在这个过程 , 智能座舱将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 而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两者之间高度连通 , 很难完全解耦 。
基于这样的判断和考虑 , MINIEYE在开展原有自动驾驶业务的同时 , 也开辟了新战场 , 即“智能座舱”业务 。
进军智能座舱领域 , 在刘国清看来 , 某种程度上是公司战略的升级 , 以前是一条腿(自动驾驶)走 , 现在是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协同起来 , 两条腿走路可以更加稳健 , 走得更远 。
具体来看 , 自动驾驶的“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座舱提升人性化的服务 , 同时 , 智能座舱的“交互能力”也能帮助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 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协同 。
实际上 , 早在2017年 , MINIEYE就开始了在座舱感知技术上的研发 , 且在2019年9月 , MINIEYE正式把“座舱团队”升级为“座舱事业部” , 经过了三年的发展 , 已在深圳、上海、北京有座舱研发团队 。
这次MINIEYE发布的I-CS方案 , 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与人工智能打造 , 包含驾驶员监测系统(DMS)、乘客监测系统(OMS)、物体识别与人车交互系统等功能 , 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高鲁棒性等核心优势 。 通过这套解决方案 , MINIEYE可为智能汽车提供领先可靠的舱内感知技术及相关配套服务 , 全方位保障舱内驾乘体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 提供“无感”主动式服务
在MINIEYE看来 , 用户体验优秀的智能座舱技术 , 在于看见需求、主动决策 , 不是去执行命令 , 而是去主动服务 , 这就需要依靠强大的视觉系统去感知需求 。
在此次发布会上 , MINEYE首次披露了I-CS座舱感知方案基于五大场景的服务方案 , 包括无缝入车、安全接管、疲劳监测、儿童看护以及多人娱乐 。 在这些场景中 , I-CS降低了交互门槛和系统的学习成本 , 用户无需给出明确指令 , 即可感受到I-CS所带来的“无感”智能体验 。
其中 , MINEYE所提出的这种“无缝入车”的无钥匙驾车方案 , 可以基于2D摄像头 , 也可以基于3D摄像头 , 准确完成移动端的注册 , 主动开启车门、启动车机偏好设置等一系列的多角度的身份识别 。 这个基础上 , 还开发了基于2D、3D的无感式的活体检测 , 可以快速、准确判断是不是有人用照片和视频对车辆摄像头进行欺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