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经济的风口,喜马拉雅飞不起来( 二 )


数字虽然不错 , 但和如Bilibili、爱奇艺这样的内容提供商一样 , 喜马拉雅深陷亏损困境——
招股书显示 , 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 , 喜马拉雅亏损分别为7.55亿元、7.47亿元、5.39亿元和3.24亿元 , 三年半的时间总亏损近24亿元 。 而选择早美股港股之间辗转腾挪 , 也部分受限于财务状况 , 无法满足A股市场的盈利标准 。
亏损的原因在于无法削减的销售及营销开支 , 还有内容本身的成本 ,
首先 , 和大多数内容平台类似 , 为了保持流量 , 喜马拉雅不得不频繁在各种渠道引流、推广、打广告 , 这导致销售及营销开支始终高企 , 达到收入的近一半 。 截至今年6月末 , 喜马拉雅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12.33亿元 , 较去年同期增长了95.09% , 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49% 。
这是喜马拉雅持续亏损最重要的原因 。 而糟糕的是 , 在招股书中 , 喜马拉雅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里 , 销售开支会进一步增加 。
第二 , 喜马拉雅的收入成本也不容小觑 , 喜马拉雅的收入成本主要包括收入分成费、内容成本两大部分 。 虽然PGC音频的内容成本不如PGC的视频要价高昂 , 但收入成分费才是成本的大头——
收入分成费是成本中最大的一项开支 , 喜马拉雅需要不断向内容创作者和第三方IP合作方分成 , 来留住创作者 。 不过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 , 这一成本的比例有所下降 , 从2018年时的31.2%降至2021年上半年的26.4% 。
耳朵经济的风口,喜马拉雅飞不起来
文章图片
而内容成本 , 也就是买版权 , 同样烧钱 。 招股书显示 , 喜马拉雅与140家出版商建立合作 , 同时与德云社、吴晓波等创作团体建立合作 , 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持自家内容的丰富性 。 这样也带来了内容成本的持续走高 , 截至今年6月末 , 喜马拉雅上半年的内容成本为1.41亿元 , 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了43.88% 。
暂时的亏损也许没那么重要 , 投资者未来最关心的 , 还是喜马拉雅的变现能力——
目前 , 喜马拉雅主要变现渠道包括付费订阅、广告、直播以及其他创新产品和服务 。 其中 , 订阅付费和广告是创收的主力 , 贡献了将近80%的营收——2021年上半年 , 喜马拉雅营收25.1亿元 , 订阅付费贡献超13.7亿元 , 占比达到54.6%;其次广告贡献超6亿元 , 占比24.5% 。
而音频产品的广告存在天生短板 , 毕竟没人喜欢在听东西的时候频繁被打扰 , 因此音频广告的议价权力远不如视频、图文类广告 。 自然未来喜马拉雅的收入还需依靠用户订阅付费 。
近几年 , 用户付费收入、尤其是会员订阅是喜马拉雅的动力小马达 。
去年 , 喜马拉雅推出了“买1得13”的会员重磅优惠 , 安卓用户只需要218元就能打包获得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腾讯视频、爱奇艺、京东等13个会员年卡 。 这一波营销对拉新效果显著——会员订阅占收入的比重在2018年还不到10% , 2021年上半年已升至第一位 , 达到34.9% 。
耳朵经济的风口,喜马拉雅飞不起来
文章图片
但喜马拉雅未来的变现之路 , 仍有重重阻挠 。
上市了 , 也掩盖不住瘸腿
阻碍喜马拉雅在变现路上高歌猛进的 , 除了前文提到的成本问题 , 还有版权纠纷、用户粘性不足、付费意愿强烈不高、外部竞争激烈等诸多因素 。
版权一直是所有内容生产商头疼的事情 , 喜马拉雅也不例外 。 据企查查披露 , 喜马拉雅涉及的司法案件超过2000件 , 其中近一半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 比如 , 喜马拉雅就曾因擅自使用《斗罗大陆》、《左耳》、《甄嬛传》、《傲视九重天》等IP资源 , 频频被起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