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王|对话清华教授孙富春:智能机器人发展问题要从 “感知” 和 “融知” 两个技术路径深入研究( 二 )


现在我们对未来的机器人充满了畅想,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到多任务学习、做决策、做创意,实际上机器人还没有这些能力。举个例子来说,现在的机器人可以做诗,其实那并不是作诗,只是做特征匹配。研究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建立古诗知识库,描写黄昏的、早上的、悲伤的、喜悦的是哪些词,把这些词从古诗里挖出来,再根据要求做匹配。所以有时候同一个意境,机器人可能做出1000首诗,人再筛选出最好的1首,隐匿了背后999首不像样的诗文。
但是未来的科技有没有可能实现机器人决策,可能有。比如说我们现在做类生命材料,就是把碳材料和硅材料合起来,可以做人造器官,未来还可以置换病人体内的心脏、肝脏等。
Q:您之前谈到机器人是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灵巧手是机器人的最后一厘米,为什么灵巧的手这么重要?
孙富春:这其实是很早以前的一个观点,现在我依然坚持这个观点。大家很清楚,像深度学习做成的人脸识别,仅仅解决的是一部分场景问题,做事情还得靠灵巧的手去做。比如现在有些非常重要的手术,人的精度没有机器高,机器可以定位到毫米甚至更小的精度,就可以人机器协作。
未来机器人感知能力将会越来越重要,手的自由度越来越高,越来越灵巧,再结合人工智能控制机器人学习复杂的技能,。这两个部分正好完成了一个“人”的决策-操作,甚至是反馈过程。
Q:从人机协作到人机共融,可以理解为机器人从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吗?
孙富春:人机共融对机器人智力的要求很高,人机协同需要在感知、通信方面协调,并通过AI算法实现。举个例子,安装假肢的患者哪怕外肢神经完全坏死,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的技术在大脑内产生触感,比如“这面墙是凉的、粗糙的”,再利用多通道意图识别实现解码。这是一种最朴素的办法。这将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最近我们也在做另外一种办法,我们叫视觉触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闻到香味就马上想到红烧肉,为什么想到红烧肉呢,因为我吃过红烧肉,只要我闻到香味,就能马上和味道匹配起来。那么将来我们有意识地训练让机器人,“原来这个物体是这个感觉,那个物体是那个形状”,再不断地交叉学习,最终它会在大脑中明白“假肢一摸,就知道是什么功能、什么形状”。
我们人的视觉是什么?实际上是物体再大脑里形成的虚像。因为在视网膜上是光象变成电脉冲。
Q:老师您发表一个演讲《智能感知和安全操作的关系》,是不是智能程度和安全性成正相关?
孙富春:安全是两个层面,一个层面的算法安全,今天张钹老师谈到,现在的AI算法还不安全、不可信。为了增加安全性,我们把因果关系考虑到人工智能中。像一些图灵奖获得者都提出下一代的人工智能突破在于因果学习。因果学习是指算法从大量杂乱无章的数据里面找数据结构,再通过这个结构找到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是操作安全以及物理实验的安全。我刚才谈到感知、行为交流与协同,就要不断地修改大脑知识,消除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偏差。
传统的AI 算法、控制理论也好,一个最大的缺点是规划好了再执行,没有修改规划的过程。我的方法是修改规划的:一方面要修改底层控制,另外一方面要修改规划器,这两部分才是保证安全的重要办法。
Q:机器人会不会有自我意识,对人类产生威胁?
孙富春:现在没有。人类为什么会有自我意识?什么条件下来才能产生自我意识?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肤浅。像5年前谷歌首席未来学家库兹韦尔称2030年后人类将逐渐永生,甚至还能保留人的的记忆。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人的记忆跟机器的记忆完全是两码事,比如说你看到一个东西,然后大脑去想象、重构,你就会发现实际东西和想象根本不是一回事,但它们的特征是一样的。因为人记忆并不是物理信息的拷贝,而是特征的集合。这跟机器学习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