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王|对话清华教授孙富春:智能机器人发展问题要从 “感知” 和 “融知” 两个技术路径深入研究

在刚刚结束的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孙富春教授针对移动双臂机器人的智能感知和操作做了重点分享。
全能王|对话清华教授孙富春:智能机器人发展问题要从 “感知” 和 “融知” 两个技术路径深入研究
文章插图

孙富春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网络控制系统、人工认知系统的信息感知和处理。他在会上多次表示,针对智能机器人发展问题要从 “感知” 和 “融知” 两个技术路径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在未来打造自主智能体灵巧精准操作、从主动的感知到认知计算的学习能力。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机器人研究也在密切结合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生物材料、仿生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机器人主动感知、认知学习、柔性操控等方向开展前膽性、基础性的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
在对话中,孙教授谈到,现在的机器人正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型之中,未来的机器人要有肌肉,逐渐拥有自己的意识。其中牵涉到很多科学,像材料科学、生物科学、感知技术、AI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等,要通过全方位的科学把机器人武装起来。目前孙教授团队正在研发在肠道移动上的胶囊机器人,如何不被“黏住”、顺利在软体肠道上驱动还是两个重要问题。

本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雷锋网(雷锋网)参与到孙富春教授的群访中,以下为对话实录。
Q:现在大家对机器人的认知是怎样的?一开始大家认为机器人无所不能,是我们心目中的“全能王”,但是这几天在机器人大会上,大家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在不同的领域各司其职。现在的机器人是“全能王”还是“小助手”?
孙富春:机器人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担负的角色不一样。我们特别希望未来的机器人像人一样,无所不能。现在的技术正在不断地把AI与机械结合。我们过去研究机器人,研究的是骨骼的运动学、动力学和操作,现在的机器人发展成了“脑启发的人工智能”,能够根据场景决策、学习。
人操作为什么越来越灵巧呢,以及为什么机器人很难拥有像人一样的意识呢?因为人的行为受肌肉控制并连接大脑,大脑皮层控制着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比如我们的弹钢琴弹得多了,其实就是不断地刺激对应的皮层,这一块的皮层就越发达,我们称这个为发育。
所以机器人将来也会有对应,现在的机器人正处于一个巨大的转型之中,机器人要有自己的意识。未来的机器人可能要有肌肉,而机器人的皮肤,就是感知包,所以它没办法拥有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能力。
现在的机器人都是通过电机控制连杆的机械手,它的能力很小,更像个残疾手。人手是肌肉牵制骨骼,机械手是骨骼拉动肌肉,它们是完全反过来的。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人工肌肉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做出来吗?这里牵涉到很多科学,像材料科学、生物科学、感知技术、AI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等,全方位的科学把机器人武装起来。
科学技术正在催动机器人接近全能王,但关键问题是机器人没有“联想”的能力,所以机器人离我们的想象还有相当大的区别。它现在只能置换我们一部分的工作,从一小时再到一小时,比如疫情期间的高风险外卖配送替换为飞行外卖机器人上岗。
Q:疫情之后,很多服务机器人被广泛应用,是不是疫情过后机器人技术发展很快?
孙富春:疫情出现之后,大家的防范意识都有加强,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安全变成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怎么代替人的身体接触,划分一些工作让机器人做,这个需求是必然会出现的。当然疫情之后另我们也在试探,还有哪些工作能让机器人做,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休闲、搞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