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是则平”是什么意思?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是则平”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意思是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 。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 。
出自:《大学》
原文节选: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
译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 。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 。
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 。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大学》总体思想: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是则平”的意思是:生财有方法、规律可循 。这就是干活的要多,吃饭的要少,生产效率要高点,消费速度要慢点,那么财富就永远充裕了 。
本句话选自《礼记》大学
具体原文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喧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是则平”是什么意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