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OpenAI 是如何被10亿美元收买了“非盈利”灵魂的?

微软|OpenAI 是如何被10亿美元收买了“非盈利”灵魂的?
文章插图
编译 | 陈彩娴、琰琰
近日,一篇名为“How OpenAI Sold its Soul for $1 Billion”(OpenAI是如何因为 10 亿美元出卖自己的灵魂)的文章在 Reddit 上引起了热议。
文章作者 Alberto Romero 抨击知名的非营利机构 OpenAI 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原有的“为人类造福”宗旨。
OpenAI 成立于 2015 年,创立之初便将自己定位为“非营利组织”,目标是以安全的方式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使全人类平等收益,而不是为公司的股东创造利润。
但在 2019 年,OpenAI 违背了它的初衷,成为了一家名为“OpenAI LP”的营利性公司,由一家名为“OpenAI Inc”的母公司控制。这时,OpenAI 成了一家有利润上限的机构,股东的投资回报被限制为不超过原始投资金额的 100 倍。也就是说,如果你投资 1000 万美元,你最多能得到 10 亿美元的回报。
OpenAI 的结构改了之后,没几个月,微软就注资了 10 亿美元。而微软与 OpenAI 的合作关系,是基于一个重要前提,即微软有权将 OpenAI 的部分技术商业化,比如 GPT-3 与 Codex。今年 5 月末,微软的官方网站便报道了他们用 GPT-3 的技术赋能内部商业产品,为用户服务:
微软|OpenAI 是如何被10亿美元收买了“非盈利”灵魂的?
文章插图
微软新闻:https://blogs.microsoft.com/ai/from-conversation-to-code-microsoft-introduces-its-first-product-features-powered-by-gpt-3/
当 OpenAI 因金钱关系与大型商业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我们还能相信他们会信守承诺,从全人类的福祉出发来发展人工智能吗?亦或是,技术终将沦为资本的俘虏,情怀也难逃被出卖的命运?

1

金钱始终排在第一位
文章作者 Alberto 指出,OpenAI 的技术野心,决定了它难逃要与资本合作的宿命。
作为一个高定位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 的雄心壮志要求它必须获取足够的资源支持,其中,金钱始终是排在第一位。比方说,去年夏天火热全网的 GPT-3,在训练阶段就已花费了大约 1200 万美元:
微软|OpenAI 是如何被10亿美元收买了“非盈利”灵魂的?
文章插图

GPT-3 是一个大规模语言模型,光参数量就已达到 1750 亿。如果不寻求交易,他们很难获得这么雄厚的研究经费。所以,在他们意识到需要投资时,发现微软当时正等着给自己提供云计算服务,交换条件是微软届时能将它们尚未成熟的系统商业化。这时,一方可以获得计算资源,一方可以达到盈利,何乐而不为呢?
早在2020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采访人员 Karen Hao 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探究了 OpenAI 与微软的合作。Karen Hao 在“The messy, secretive reality behind OpenAI’s bid to save the world”一文中明确指出,经过对 OpenAI 内部员工的数次采访,她发现 OpenAI 的公开宣称内容(实现通用人工智能、使人类平均受益)与内部的运营方式存在不一致之处。
微软|OpenAI 是如何被10亿美元收买了“非盈利”灵魂的?
文章插图
新闻链接: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0/02/17/844721/ai-openai-moonshot-elon-musk-sam-altman-greg-brockman-messy-secretive-reality/
为什么一家以造福全人类为基础的公司突然需要大量的私人资金?要知道,从创立之初,Open AI 就获得了马斯克、Sam Altman与 Peter Thiel(Paypal 创始人)等人 10 亿美元的私人投资。OpenAI 从非营利到营利的转变,不仅引起了公众舆论的不解,也在公司内部遭到了批评。
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所长 Oren Etzioni 在得知微软注资 OpenAI 时,当时即表示怀疑态度,称:“我不同意非营利组织不具备竞争力的观点……如果规模更大、资金更多就代表(这个机构)会发展地更好,那 IBM 就不会被挤下第一名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