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太凉了这句话出自什么典故


水太凉了这句话出自什么典故

文章插图
典故出自明朝末年,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历史故事 。
钱谦益是明末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 。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担任礼部尚书 。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柳如是为钱谦益的继室夫人,本是名妓(秦淮八艳之首) 。
当年清朝军队兵临城下时,钱谦益本来和自己的红颜知己“名妓”柳如是说好了要相约跳湖殉国的,但是当他试了一下水以后,说了一句“水太凉,不能下” 。话音刚落,柳如是却毅然“奋身欲沉池水中”,结果也被钱硬托住没跳下去,所以世人纷纷嘲笑钱的节 *** 还不如一个妓女 。
钱谦益怕死也就罢了,毕竟他开城投降的理由是为了拯救全城百姓(不投降就要屠城),于是他以明朝东林领袖、当世名士的身份投降了清廷,在当时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乾隆帝亲自下诏将钱谦益列入《贰臣传》乙编,以表示对他的厌恶和鄙夷 。
后世为了讽刺钱谦益的失节行为,就用“水太凉”三个字来代替他的名字 。
扩展资料:
晚节不保的风流老才子---钱谦益
作为昔日东林党的领袖,在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被罢官后,就选择了远离政治中心,去过悠闲自在的生活 。本来已经是过气明星的钱谦益,却因为一件事情再度火了起来 。
崇祯十四年,59岁高龄的钱谦益迎娶23岁的名妓柳如是为妾室,一时间“风光无限” 。随后,他大肆建造豪华住所“绛云楼”和“红豆馆”用以金屋藏娇 。二人同居于此,读书论诗好不快活 。之后,钱谦益的原配夫人病逝,柳如是被扶正,成为继室夫人,两人恩爱更无顾忌 。
如果照这样下去,钱谦益纵使不再是朝中大臣,能够呼风唤雨;倒也是抱得美人归,逍遥自在 。可是,命运就是这样无情,好日子很快到头了......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北京城,崇祯自缢景山,大明灭亡 。
钱谦益依附南逃的南明政府,并左右逢源,竟然摇身一变成为礼部尚书 。只是南明小朝廷实在不给力,还没等满清来收拾,自己就乱了套 。很快,清军兵临南京城下,红颜知己柳如是劝钱谦益一同殉国,这一劝不要紧,一个流传至今的笑话随之而生 。
钱谦益貌似不想死的,因为在柳如是劝他的时候,他是沉思不语,既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算是默许 。来到江边,钱谦益伸脚试了试水,一股透心凉的感觉涌入脑中 。
紧接着,一句千古名句诞生了---“水太冷,下不得!”然后,面对奋力一跃投入水中的柳如是,钱谦益一把年纪了硬是给拖了回来 。
抱着试一试心态的钱谦益彻底怂了,他居然率领群臣向满清投降 。一个领袖式的人物投降,带来的绝对是轰动效应,对清朝稳定局势来说,可谓是“功劳大大的”!其后不久,他又做出了令人不齿的举动 。
一日,钱谦益突然说头皮痒痒,于是出门去了,家人还以为去理发店洗头了,谁曾想,归家的钱谦益竟然留着辫子回来了 。也就是主动向满清表忠心,表示自己抛弃故国衣冠,一心一意做清朝的臣子了 。
钱谦益很有钱,以至于清朝官员看到钱谦益的府邸和家中摆设,无不羡慕 。钱谦益很有才,否则他不会成为充修《明史》的副总裁 。钱谦益很有名,昔日的东林领袖,归隐后的风流才子,清初的诗坛盟主 。
实际上,单纯评论此人,不考虑其品行,钱谦益的个人水平是相当高的,很有学问、很有知识、很有能力,甚至可以说是明末的大家 。只是到了今天,我们记得的,也只有这句评价罢: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却道水太凉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钱谦益
莫须有我们都知道说的是秦桧,而意有之则是说的是明朝朱祁镇、朱祁钰时候的徐有贞,而水太凉则是明末时候的东林党人的党魁钱谦益 。
秦桧他是南宋初年的有名的宰相、奸臣,也是当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当年岳飞之死,其实并不能全部怪在秦桧身上 。当年南宋刚刚建立,岳飞却一天到晚想着北伐,可以说这和当时的皇帝赵构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岳飞之死是死在他的政治立场上站错了位置 。而且当年南宋和金议和的局面已经是定下了的,而岳飞却仍然是在那时候频繁的要求去北伐,这就使得当时的皇帝是十分不开心的 。而且岳飞手下的军队,也是岳飞他的私人部队,这也使得皇帝对他是十分忌惮的 。正是因此岳飞成为了赵构认为是必须要杀死的人,岳飞才会死的 。
【水太凉了这句话出自什么典故】而徐有贞,他是明朝中期的内阁首辅 。在景泰八年发动了夺门之变,拥护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基 。但是他又在那时候要求朱祁镇杀掉于谦,其实当年朱祁镇的本意是不愿意杀掉于谦的,但是正是因为徐有贞有意杀死清官于谦,因此徐有贞便说如果不杀于谦,那么朱祁镇的复辟便是不合法的,朱祁镇这才杀掉了于谦 。
而水太凉则是说钱谦益 。当年明朝灭亡的时候,柳如是劝钱谦益和她一起投河自杀殉国,而当他们要自杀的时候,钱谦益试了一下水,却觉得水太凉了而不愿自杀 。这才有了水太凉的笑柄。
钱谦益水太凉的典故,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 。我们知道,明朝末年的时候,很多明朝旧臣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了以身殉国,有的选择投降清朝,而钱谦益就是投降清朝中的那一个 。不过在他投降之前,却发生了一件“水太凉”的事件,而这件事还与秦淮八艳的柳如是有关系 。究竟事情是怎样的,历史上钱谦益真的是因为水太凉而投降清朝吗?
1.钱谦益简介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 。学者称虞山先生 。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 。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探花(一甲三名进士)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 。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
2.钱谦益水太凉典故“水太凉”这三个字几乎成为钱谦益的标签了 。
据说,清兵入关,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 。柳如是力劝钱谦益以身殉国,钱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 。可是从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阳西下,钱谦益凝视西山风景,探手摸了摸水,说“水太凉”,终究没有投湖 。倒是柳如是奋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后被人救起 。
士林领袖苟且偷生,而青楼女子从容殉节,很有戏剧色彩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才得以在后世广为流传 。故事的史源应该是出自清人葛昌楣的《蘼芜纪闻》——
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 。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 。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 。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 。
“乙酉王师东下”指1645年清军进逼南京,“宗伯”就是钱谦益 。葛昌楣是1886年出生的,距弘光元年,为231年 。那么他从哪里得知这个事的呢?葛昌楣引自《扫轨闲谈》 。《扫轨闲谈》的作者是江熙,可惜没有查到此人生平 。
查不到原始作者的信息没关系,可以分析文本 。陈寅恪在《柳如是别转》中的分析一语中的:“尚湖西山皆在常熟,当南都倾覆时钱柳二人皆在白下,时间地域实相冲突,此妄人耳食之谈不待详解 。”
白下属于南京市秦淮区,常熟是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从白下到常熟有500余里路,就是现在坐大巴都要半天,放在明末,坐马车的话,怎么说也得五六天 。
而钱谦益从弘光元年(1645)三月官拜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加太子太保,到五月清兵攻陷南京,期间两个月,他一直呆在南京城内 。时间地点明显对不上 。
可见,“水太凉”是齐东野语,不过,钱谦益迎降清军确是事实 。钱后来亦自悔晚节,与抗清志士多有联络 。人心惟危 。
3.历史上真的有这件事吗经民国大师陈寅恪考证,所著《柳如是别传》而言“水太凉”不过清人耳语把戏,非乃正史 。而“头皮痒”亦然戏剧夸张,博君一笑 。但历史上的钱谦益的的确确无甚忠国之风骨,率众而降,不做一兵一卒之抵抗 。
如若他只是个乱世书生也就罢了,可他偏偏是个以礼节为居正的大官,还是个“忠义作骨,国节当命”的东林党,这平日满嘴大道理,到了关头,好家伙,道义扔两旁 。领着满朝文武,丢了父母衣冠,跪 。
钱老头不满于此,还献媚满清帮着一封封书信招降义士去了 。“北兵乃三代之师,王者风范”,字字读来,顿觉恶心 。为满清出谋献计,鞠躬尽瘁,那把老骨头庙堂江湖两路跑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民间之戏说也是脱胎历史事实,钱谦益如若忠君殉国,又哪来这出笑谈?
尽管如何,其小妾柳如是一介女流反倒有气节脊梁,这朝堂为官,殿壁食禄的钱谦益不如个烟花地的风尘女子,仁义跟着头发一起掉了?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
二臣贼子?三姓家奴?钱老头在清廷以降之后,非但没如那些忠义的同僚般殉了国难,也非那些抗清义士杀了头颅,而是脱去一顶乌纱帽,又换回一顶,照样坐了朝堂大殿,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
可钱谦益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自己正成了二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生活生活新主子面前挣表现,奈何顺治皇帝不信任这前朝“风骨”,钱老几番上京,却只谋得个礼部侍郎 。这不是他第一次谄媚,早在弘光朝廷之时,钱老头就谄媚奸臣,惹得士林无不唾恶 。
而后更是得了个明史修撰的副主编之职,清廷意思他当然晓然,这是个虚职,磨耗这把老骨头的精气神 。得,钱老在小他三十六岁的柳如是,这位花容似水的娇妻劝告下准备告老还乡,不入世了 。可谓忠臣难尽国士之节,如今这奸臣也做不到大官大禄 。钱谦益万念俱灰 。
历史会证明一切 。后世的乾隆皇帝为了笼络人心,反将那生世抗清以忠汉人的史可法之辈列入英祠,谥号”忠正”,这摇尾乞降,甘充马前卒的钱谦益却被送进了《贰臣传》 。天理循环,屡试不爽啊!
气节秉持,虽敌犹敬 。反水作奸,虽主仍厌 。钱谦益和吕布们就是最好的例子 。
卖国贼变爱国人,钱谦益幡然醒悟?钱老如果没遇见那甘做“梨花压下之海棠”的柳如是,不会如此转变 。在被押解进京调查私藏武器之重罪的当头,钱谦益几近客死异乡,柳如是左右运筹把他捞了出来 。侥幸逃回南京,加上柳如是几番劝告:不若殉国之礼 。也是柳如是日日夜夜念念叨叨的爱国大义,让钱谦益渐生抗清之心 。
但有识之士最知,钱谦益不惧那满城黎民唾骂,也可以充耳不闻天下人之嗤笑,他是因为谄媚满清而依然一无所得,不为赏识与重用,而徒有一身疲乏和羞耻,还落下个万年臭名 。
于是乎,天雷勾动地火般,老钱决定抗清!抗着不义不齿的大清 。这次,世人唾骂尽了的钱谦益真的准备“一死报君王”,他纵观大局,博览群书 。苦心埋头书房,运筹方寸之间,然得“楸枰三局” 。
所谓三局:乃三方合聚,共举事,一夺江南财税富润之地,以此为基光复大明基业 。三方是为孤悬海外之鲁王朱以海之水师,独立东南郑成功之大军,以及傲居西南永历帝,加之各地抗清义士 。众星齐闪,合力连横,共破清兵 。
说来可笑,明朝唯一复国之望确确实实在于此计策,彼时清兵暴敛,绿营摇摆,加之各地民变 。为此,他身先士卒,亲力亲为,誓要合谋大计以飨世人 。不惜“尽囊以资之”,多方打探,暗中联络抗清义士,资助抗清之力,风烛残年之岁,犹尽中流砥柱之效 。
只可惜天不遂人意,虽然举事之后,江城各地的清军受制明军吴儿之锁,犹如丧家之犬,风声鹤唳 。奈何西南孙可望私心谋反,按兵不动,东南郑成功排外而内,亦按兵不动,此举告败 。
此时的老钱已然风烛残年,家财散尽,若如街头流离一叟 。钱老头这回该斩断复国大志,甘做一个颐养天年之老翁了否?非也,钱谦益似乎一夜时间古仁人之道冲涌头颅,不仅不罢手,反倒更甚,不得不叹服历史之戏剧性,前期削发跪迎的卖国贼,现在却是任谁都比不得的爱国志士 。
而后历史再给了他一次机遇 。孙可望降清,吴三桂引大军遮天蔽日而奔西南,江南虚空,郑成功孤注一掷,率全副家当北伐,钱谦益可谓声泪俱下,激动之情无以复加,当即提笔:“杀尽羯奴才敛尽” 。
可惜,可悲,可叹,郑成功大将军想以星星之火燎原,奈何清军势众,草草收场 。钱谦益这才万念俱灰,这一辈子功不成名不久,到了头来,连个千古称颂的忠良之名亦无,徒留那“水太凉”与“头皮痒”为后世万人传,千家说 。钱老头弥留之际,大愤大慨而道:苦恨孤臣一死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