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粗放生长时代结束,高精地图收紧灰色地带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脑极体
二十年前,人们出行基本上靠活地图大脑和纸质版地图;十年前,第一代电子导航地图开始在车辆中控大屏上线,以2D平面的形式展示,地图的数据基本上拥有国道、省道、环路、高速等道路信息,使用前需要提前将各个城市的地图数据提前下载到本地,并且每半年需要去4S店进行导航升级一次。
第二代电子导航地图,也就是现下使用的导航地图,已经拥有了在线更新的能力,道路的信息更加丰富立体,而且新增了实时显示道路的拥堵功能,在通过岔路口时导航还可以弹出引导路线,可以为用户规划时间最短路线、最少红绿灯路线等,比第一代地图方便了许多。
而迈入自动驾驶时代,高精地图的出现彻底革新了地图的表现形式,成为了自动驾驶车辆行驶安全的保障之一。地图不再只是为人类提供导向作用,也成为了机器的第三只眼睛。
高精地图作为底层设施对于自动驾驶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深入观察后会很疑惑,我国国土疆域辽阔,城市数量丰富但城市道路状况及其复杂,看似高精地图拥有大片蓝海,其市场大有可为,但参与市场的玩家数量非常有限,赛道需求旺盛但是发展却又很克制,这是怎么回事?想要理清这个问题,还需要简单了解一下高精地图的两种制作路线。
众包采集与专业测绘图商们获取高精度地图数据一般采用两种路线,一种是众包采集、一种是专业测绘。众包采集,指的是利用行驶在道路上的汽车运用车上的一些设备获取道路信息并上传,这些数据包括带GPS定位信号的车辆的行驶轨迹、行驶路线、车载传感器上传的摄像头、雷达数据等。而专业测绘指的是用专业的测绘车辆采集具有高精度的道路信息。
由于专业测绘的方式成本太高,测绘的单车成本达上百万,制作的地图数量有限,高频词更新慢,许多图商将目光放在了众包采集方式上,专业测绘与众包采集两手抓。地图厂商一般是采用精度较高的采集车来完成初始绘制,在后续地图更新过程中转用精度较低的众包型采集车降低成本。我们也能很明显地发现,近几年车辆的摄像头、雷达和行车记录仪装的越来越多。
两种高精地图的制作路线涉及的数据包含精确的道路及周边环境的物理特征,同时也反映了其他交通参与主体的信息,包括参与主体的位置、速度、行驶方向、路线等,这些汽车的实时状态和历史路径都会被持续记录与上传。有了GPS信号和视觉图像,采集的信息便变得敏感起来。
日趋收紧的法规红线【 滴滴|粗放生长时代结束,高精地图收紧灰色地带】地图测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在高精地图的数据采集,编辑,加工等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对我国敏感目标的地理坐标的影像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而这些信息多被视为国家机密,所以地图测绘领域被政策监管约束,并非所有厂商有钱有资源就可以直接开展测绘工作。地图测绘的采编、加工等需要取得测绘资格才可以进行,资质关系到合规和安全。
那么,如何获得地图的测绘资质?通常是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主申请,二是收购具有资质的单位。而申请和维持导航电子地图资质的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比如申请的标准要求中,需要满足测绘及相关专业人员应达到100人,其中至少包括高级测绘师10人、中级20人;同时,专业技术人员还需满足学历标准、相关岗位的工作年限以及取得任职/职业资格的要求。
因为申请和维护的成本较高,很多大企业都选择直接收购具有测绘资格的公司,例如腾讯收购四维图新,阿里收购高德等。目前获得资质的单位仅有24家,其中企业单位是20家,包含华为 、京东、滴滴、小米、百度、阿里、腾讯等企业。参与的企业少,制约图商玩家进入这个赛道的重要原因就是其法律法规的限定,资质的获取和维护困难,其次是长期投入的成本的高,这是兜里有钱的大企业才能玩得起的游戏,小企业陪玩耗不起。
- 滴滴出行|滴滴不会立刻关门大吉,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人忘记
- 百度|基本确定滴滴打车回不来了
- 滴滴出行|数据出炉,滴滴又有麻烦了
- 滴滴出行|基本确定滴滴打车回不来了
- 滴滴出行|官方公布数据,滴滴这次能扛过去吗?
- 微信红包|大幕落下,滴滴还扛得住吗?
- 腾讯|“滴滴”倒下,联想却高歌猛进,网友:讽刺之极!
- 零售业|滴滴十年发展功亏一篑,高德、曹操、一喂出行上位
- 汽车|在微信、京东、美团、滴滴上用数字人民币,体验怎么样?
- 滴滴出行|程维、柳青悔不当初,如今的滴滴,还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