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稍有灵异之感的幻想游记 桃花源记是鬼故事吗

在世界文学历史上,塑造一个不存在的理想国是常见的题材 。而这个理想国给人们带来向往的同时都会给你一种鬼气森森的传奇色彩,可谓是厌世文学的特色,《桃花源记》自然也在此列 。

一个稍有灵异之感的幻想游记 桃花源记是鬼故事吗

文章插图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是鬼故事吗?
在世界文学历史上,塑造一个不存在的理想国是常见的题材 。
而这个理想国给人们带来向往的同时都会给你一种鬼气森森的传奇色彩,可谓是厌世文学的特色,《桃花源记》自然也在此列 。
再比如英国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讲述了主人公在航海期间偶遇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和慧骃国等不存在的国家游览 。
男主人公十分向往慧骃国的文明生活,对现实世界十分厌恶 。《格列佛游记》通篇下来,负能量满满 。
再比如最为驰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的作品《乌托邦》 。
作为天主教圣徒的托马斯·莫尔有着共产主义思想,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
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莫尔在《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 。
托马斯·莫尔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
除此之外,法国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三部曲中的男主人公尼摩船长就是一个对人类居住的国度深感厌恶,从此一心归隐于没有人类痕迹的大海深处 。
在《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中,凡尔纳都构建了‘鹦鹉螺号’和‘林肯岛’这样的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厌恶现实世界的情绪也很明显 。
尼摩船长最后也归于死亡,他的“世外桃源”鹦鹉螺号也长眠大洋之底 。
在描述理想国的作品中,我们都很容易看到过于传奇诡异的情节描述 。
和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有着类似灵感构架的就是登上初中语文课本、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短篇《桃花源记》了 。
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作都流露出厌世的强烈情绪,他渴望归隐山林远离人烟,《桃花源记》就是他这种情结的最强烈表示 。
在中国古典志怪作品中,无论是《镜花缘》还是《山海经》,都带有一种鬼气森森的氛围,甚至可以说篇篇皆有《聊斋》风格 。《桃花源记》也不例外 。
陶渊明的时代是东晋至南北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尤其是三国期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国情致使尸殍遍野,躲避战祸就是当时人们最大的奢求 。
但是这种愿望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莫尔的乌托邦也是不存在的社会一样 。
人们想摆脱这种痛苦,只有死亡这一条路 。因此很多《桃花源记》的读者,认为晋太元中的武陵渔人所去的桃花源是死者的阴间世界 。
疑点:桃花源的墓道结构、禁忌的桃树桑竹以及穿越的服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初极狭,才通人”是古代墓道结构的典型特征,《大汉原陵秘藏经》记载前窄后宽是墓穴防盗的常见规制 。
民间出于对死者的避讳,是不会把房屋、村舍的入口弄得前窄后宽的 。桃花源的村舍入口明显是有违生者居住地常规文化的 。
“忽逢桃花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也符合古人选择依山傍水的宝地建造陵墓,《葬经》记载门前有桃桑,为大凶 。
因为桃树和桑竹被认为聚集阴气,民间是不会在家门口种植这种植物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证实桃花源居民的服饰和晋朝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从秦末到晋朝有五百年,晋朝的服装受少数民族影响和秦代有较大差距 。
因此桃花源居民的衣着款式跟上了外界的潮流,这对于与世隔绝的村落来说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
所以曾有人断言,桃花源是阴间国度,他们的衣服是阳间的人烧给他们的 。
但这也有些说不通,这些秦末百姓假如真的死了五百年,外界早就不认识他们,更谈不上烧化什么贡品给他们了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我个人认为《桃花源记》所讲述的并非什么鬼故事,而是一个稍有灵异之感的幻想游记 。
因为它符合厌世文学的特征,桃花源无法再被找到,正如《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不会被格列佛再次光临一样,它们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地方 。
【一个稍有灵异之感的幻想游记 桃花源记是鬼故事吗】或许陶渊明和托马斯·莫尔一样看清了社会本质,甚至可以将《桃花源记》看作最早的关于财产公有制的设想,以及最早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