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骆香茹科学传播离我们有多远?如何走近科学?8月31日...|科技工作者助力打通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实习采访人员骆香茹
科学传播离我们有多远?如何走近科学?
8月31日 , 在北京胡同科普小院揭牌仪式暨巾帼名师科普大讲堂活动上 , 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锡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主任戴伟(DavidG.Evans)等嘉宾把科普讲座开进胡同里 , 把知识送到家门口 , 助力打通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 , 让科学走近民众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阎锡蕴分享了她从翻砂工到院士的成长历程 , 介绍了纳米酶的发现过程及应用前景 。 她说 , 纳米酶的发现源自一次偶然——在实验中 , 作为阴性对照的磁纳米粒子竟然与过氧化物酶底物发生了反应 。 起初实验团队以为对照组受到了污染 , 为了排除污染 , 团队花费数月 , 更换了实验材料和实验人员 , 但结果仍然没有变化 。 阎锡蕴表示:“这时 , 就只有一种可能性 , 纳米材料本身蕴含了一种不可思议的酶活性 。 ”她认为 , 在纳米酶的发现过程中 , “作为科学家的好奇”至关重要 。
付巧妹则从跨学科视角出发 , 探索过去 , 以骨寻踪 , 数往知来 , 梳理了分子证据下的东亚人群史 , 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等诸多问题 。 她表示 , 大家印象里的欧洲人通常是蓝眼睛、白皮肤 , 但研究显示 , 冰河时期的欧洲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着深色的皮肤和棕色眼睛 , 直到1.4万年前之后 , 蓝色眼睛才开始广泛出现在欧洲人群中 。 付巧妹说:“所以 , 我们知道的知识可能不见得完全正确 , 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 ”
科学既存在于创造未来、探索过去的研究中 , 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 戴伟把实验室“搬”进了科普小院 , 不用打火机的蜡烛、“百变汽水”、为大象“制造牙膏”等化学实验吸引了许多小朋友 。 这位既能让蜡烛“喷火”又能让汽水“变色”的教授被称为“化学魔法师”“魔法爷爷” 。 在跟观众互动时 , 他说:“如果我是魔法师 , 我会告诉你我的秘密吗?不会 。 但是科学家没有秘密 , 如果你是一个好的科学家 , 就要仔细地看实验 。 ”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骆香茹科学传播离我们有多远?如何走近科学?8月31日...|科技工作者助力打通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讲座最后 , 戴伟对到场的家长和小朋友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 但你们的任务还没完成 , 因为这些孩子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 ”
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李静表示 , 今后科普小院将继续开展包括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传播活动 , 确保科普入户 , 服务群众 。
本次活动以“科技引领未来 , 科普惠及家庭”为主题 , 旨在服务“一老一小” 。 活动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 , 北京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承办 。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骆香茹科学传播离我们有多远?如何走近科学?8月31日...|科技工作者助力打通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
文章图片
图为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主任戴伟在现场演示化学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