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屏|“瀑布屏”的消失,是手机行业的一次自我反省( 二 )



不可否认 , 这些机型不仅采用了曲率、曲边面积都极大的屏幕设计 , 并且也正是它们将“瀑布屏”这个名称真正赋予了这种设计 ,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也开创了智能手机外观设计的一个新“流派” 。
然而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那样 , 在这些机型开创“瀑布屏”设计的年代 , 真正的大曲率曲面屏先驱三星 , 其实早已抛弃了这样的设计 , 逐渐转向了“微曲屏”方案 。 那么 , 为什么这些厂商还要在当时积极采用和宣传“瀑布屏”呢?

很显然 , 为产品在外观上提供一个很高的辨识度 , 并通过“瀑布屏”这个名称来营造噱头 , 当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 但除此之外 , 我们还要意识到一些额外的时代局限性 。
比如 , 熟悉过往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 , 当时手机行业的“全面屏”概念方兴未艾 。 虽然类似三星、LG之类的厂商已经开始主导显示参数的革新(高亮度、高分辨率的杜比视界屏幕 , 早在2017年已在手机行业出现) , 但对于当时的国内市场来说 , 比起追求屏幕的“色彩素质” , 追求更高的“屏占比”显然才是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共鸣的设计方向 。

在小米CC9 Pro的发布会上 , 雷军曾坦言采用曲面屏是为了让手机显得不那么厚
不仅如此 , 差不多就是在那段时间(2019年-2020年) , 智能手机上的“大底拍照”与“超高功率快充”也开始逐渐成为颇受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 但是彼时的机身内部堆叠工艺、散热设计、天线集成度等技术 , 则尚未达到如今的成熟度 。
这也就意味着 , 通过使用大曲率“瀑布屏”配合极窄中框和同样极高曲率的后盖 , 厂商可以变相增加手机的实际厚度 , 同时又可以让消费者感觉“很纤薄” , 从而为新的内部设计腾出空间 。
噱头和实用性均已丧失后 , “瀑布屏”自当退场
明白了“瀑布屏” , 或者说大曲率曲面屏两次在手机行业兴起背后的原因 , 其实也就不难理解 , 为什么它现在不再流行了 。



一方面 , 用过“瀑布屏”的朋友会知道 , 虽然它的确可以带来“近乎无边框”的视觉体验 , 但同时也会导致严重的屏幕边缘偏色问题 。 特别是一旦组装工艺稍有差错 , “瀑布屏”甚至还可能会有一些更糟心的显示缺陷 , 包括但不限于“阴阳屏”、屏幕整体发绿、屏幕整体发黄等等 。
况且随着各视频网站在内容建设方面的发力 , 如今消费者早已不再将“屏占比”作为评判显示效果好坏的第一要素 。 相比之下 , 有没有使用业界顶尖的屏幕基材、屏幕的色域够不够广、亮度够不够高、色彩是否准确、能否支持主流的HDR标准等等 , 才是现在消费者更为看重的“屏幕参数” 。

另一方面 , 虽然“瀑布屏”在外观方面确实噱头十足 , 但在实际使用中的各种短板也已随之浮现 。 观感上的偏色且不说 , 超大的曲边也决定了这类机型在游戏、甚至日常操作中都更容易误触 。 再加上过窄的中框、过大的曲边面积 , 还会带来更脆弱的机身结构以及(相比直屏或微曲)高得多的维修成本 。 说白了 , 除了乍看之下“很新奇”外 , “瀑布屏”的实际体验其实没啥可称赞之处 。

曾经很青睐瀑布屏的华为 , 新款旗舰机型似乎也将重回微曲屏
况且 , 早年间手机厂商争相采用大曲面、瀑布屏 , 除了噱头外 , 还有一个用意是为了给大容量电池、更大的相机模组腾出空间 。 但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 , 一方面手机的内部结构已经可以做得比过去紧凑得多 。 比如此前在2019年时 , 厂商光是为了给5G手机塞进2-3个5G天线模组就要绞尽脑汁 , 但现在5G手机里随随便便就能有七八组、甚至更多的天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