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有三座大山 董明珠或正面临20年来最大的挑战( 二 )


1994年 , 江苏市场销出1.6亿元 , 占当年格力电器全部销售额约20% , 而且全部现款现结 。 但问题仍旧不断 , 经销商打了款提不到货、公司发了货没有提货单等怪事层出不穷 。
公司管理并没能跟上市场的急遽扩张 。
几年时间内 , 一批积累了原始资本跟网络资源的经销商大户崛起 。
格力的推销阶段终结于1994年底 , 其直接导火索是一场业务员的“集体辞职” 。 创始人朱江洪为平衡内部情绪 , 想下调对推销员的提成比例 , 主抓销售的副总则强调提高业务员收入 。 接着 , 副总辞职 , 紧随其后8个业务员、2个财会人员和300多个经销商倒戈 。
近年流传的“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的话 , 董明珠觉得并非虚言 , 朱江洪把她从安徽调任总部 , 她自此出任格力经营部部长 , 由管货走向管人 , 但她同样认为 , “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的话也不是凭空自傲 。 当时情境下 , 格力命悬一线 , 其关键一役在于经销网络 。
这次徐自发更换阵营 , 不少区域经销商大概还是有些没底 。 临近八月末 , 按格力规定 , 经销商大户们已完成新年度打款 , 是否会影响小经销商的后续各项费用结算 , 还是未知数 。
每年九月至次年三月的淡季 , 是经销商拿货最重的阶段 。
格力曾在九十年代推出“淡季让利”政策:经销商淡季打款能拿到更低价格 , 旺季提货也有淡季的价格优惠 。 考虑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18%的通胀因素、还有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 , 这个模式更像次赌博 。 董明珠赌的是大户们的资金盘、胆量与格力的品牌影响力 。
格力也自此收拢了那些有野心和势力范围的超级大户 。 但大户很快又陷入价格战的自相残杀 , 相互窜货 , 争夺地盘 。 格力将营销模式调整为局部代理 , 即各省会3到5个经销商 , 中型城市1到2个经销商 , 其中一级分销商为主要供货商 。
原有大户的区域范围缩小 , 但性质并没有改变 。
2001年 , 格力摒弃大户做市场 , 将其改为联合代理 , 或称区域销售公司模式 , 也是目前格力经销网络的雏形 。 简单讲 , 就是“捆绑” , 把一个区域内多家大户捏合在一起 , 形成利益共同体 , 以专营格力品牌的股份制销售公司形式 , 集体负责所在市场的运营 。
这个时候 , 还没有厂商之间的资本入股 。 销售公司是区域唯一货源出口 , 快速做大 , 甚至盘剥二三级经销商利润 。 地方自治权过高 。 格力以资本形式介入管理 。 区域公司除了能获得较其他品牌更高的批零差价 , 还有股东分红 , 同时对当地批发市场形成垄断局面 。
地方一级经销商相当于格力的二级管理机构 。
沿用这一模式 , 格力在国内空调市场深耕二十年 。
如今 , 徐自发拂袖撤离 , 无外乎两个因素:一是利益受损 , 二是权力受限 。
该经销网络的基础源于格力空调单品的口碑 , 以及持续壮大的家电增量市场 。
2015年 , 格力空调占总营收比例85% , 市场份额达到峰值46.3% 。
2020年 , 美的空调营收微超格力33亿元 。 格力空调占总营收比仍超七成 。 格力近年发力线上 , 董明珠躬身做起直播带货 。 媒体报道称 , 线下经销商提货价远超线上直播价 。 而线下统一从线上平台“董明珠的店”进货 , 也大大摊薄经销商以往的利润率 。
董明珠曾跟雷军立下十亿赌约 。 她也拜访360 , 称“一直在思考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
不过事后看 , 她对待互联网依然是偏营销视角 。
接受《财新》采访时 , 她认为互联网只是工具 , 而不是产业 。 财新副总编辑张宏追问:“互联网不是一个产业?”董明珠说 , “不是 , 我觉得它就是个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