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饭圈,微博能否消化“时代的寂寞”?( 二 )


举个小例子 , 为什么做外卖的美团愿意花27亿美元收下一个几乎永远不可能盈利的摩拜?因为这些遍布全国的小单车就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 , 这也很好地印证了那句互联网著名黑话——“羊毛出在猪身上” 。
无论是老牌互联网巨头还是初出茅庐的创业企业 , 对于流量都是无比渴求 。 此前 , 懂懂笔记在与一位业内知名投资人士交流时 , 其就指出:“近两年投资人见到创业者时 , 最先问的不是你们如何做出差异化 , 或者行业巨头跟进复制你会怎么办?而是要问你们如何获客?”因为流量太贵了!这是其在交流中一句重重的感叹 。
但是 , 近两年来手握流量微博为何却被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呢?手握无数互联网企业的梦寐以求的流量 , 却始终未能给自己带来新的增长 , 反而因为平台生态质量的下滑 , 导致整个营收模式的逐渐僵化 , 原因究竟是什么?
并非是微博没有向多元化领域求索 。 近几年 , 面对新的互联网风口微博进行过多次创新和尝试 , 包括此前一下科技的一众产品 , 以及去年推出的中国版ins“绿洲” , 只是巨大的流量并未孵化出新的增长点 。 现在回头看去 , 这些产品出现的最大价值应该就是完善了微博的内容形态 , 但这个“完善”的生态却未能让微博的商业化变得更高效 。
兜兜转转几圈之后 , 如今的微博依然只能靠卖广告赚钱 。
而在增值服务方面 , 微博近年来也尝试了包括付费问答、会员群等多种增值服务的形式 , 但营收中的占比始终不太理想 。
随着一系列互联网行业监管措施的落地 , “增值服务”的想象空间也存在较大的疑问 。
舍饭圈,微博能否消化“时代的寂寞”?
文章图片
8月6日 , 微博官方宣布 , 为倡导粉丝理智追星、履行企业主体责任 , 正式下线“明星势力榜” 。 这个于2014年上线且影响力巨大的版块 , 终于在六年之后落下了帷幕 。 与之同时结束的 , 应该还有粉圈的一些畸形文化、非理性应援和打榜的争议 , 以及那些依靠热搜榜所产生的“收入来源” 。
实际上 , 前不久引起巨大争议的“人类高质量男性付费粉丝群——月费高达2.5万元”事件 , 据接近微博的知情人士向懂懂笔记透露 , 其价格背后也依稀可见微博运营的身影 。 激进OKR的背后是营收多元化的增长需求 , 但粗暴的产品形态显然不足以支撑那样一个愿景 。
未来 , 广告业务显然是微博需要紧紧巩固的主营方向 , 这一块也不容有失 。 目前微博商业化的大方向仍是基于流量和社交属性进行广告业务的拓展 , 由于其媒体属性一直强于社交属性 , 广告主通过其强大流量支撑的媒体属性单向输出广告信息的需求会持续下去 , 但是对于那些需要更深层社交属性加强互动性“软信息”的品牌而言 , 微博的吸引力或将难以超过新崛起的B站、小红书等平台 。
能否在未来加强自身社交属性、帮助品牌挖掘私域流量资源、强化多元化电商模式等可能性 , 或许都是微博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 毕竟一直围绕固有的广告产品去做文章 , 很难打动更多品牌方的心 。
所以我们看到 , 从2018年初股价达到140美元顶点 , 且在2019年跨入5亿月活大关之后 , 如今仍坐拥5.66亿MAU的微博市值却逐渐下滑到了120亿美元上下 。 这三年多来股价和市值持续低迷的很大原因 , 或许是投资人始终看不到新的闪光点 , 也没有看到开创“第二曲线”的征兆 。
不变的业务 , 嬗变的环境
对于微博这样一个“逆水行舟”的互联网企业而言 , 必须保证自己在每个季度用户增长的同时 , 持续保持营收(和净利润)增长 。 但当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大盘增势放缓 , 进入到存量竞争时代之后 , 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残酷 。 因为逆水行舟 , 不进则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