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摸清氢的“脾气”( 二 )


反复排查分析后大家发现 , 竟然是小小的点火线圈“作祟” 。  
在传统车用柴油机中 , 车企为了降低成本 , 一般两个气缸合用一个点火线圈 , 同时点火 。 由于气缸所处的运行状态并不一样 , 对其中一个缸来说 , 这是一次无效的富余点火 。 但把燃料换成易燃的氢气后 , 共用点火线圈时的那次“无效点火” , 也可能点燃氢气空气的混合物 。  
找到原因后 , 问题也迎刃而解——团队给每个气缸都换上了独立的点火系统 。  
“主要是当时都没想到这会是线圈的问题 。 ”孙柏刚说 , 在传统内燃机上的那些“约定俗成” , 在氢面前都不灵了 。  
真正的氢内燃机 , 一定要顺着氢气自身的“脾气”做设计——这是孙柏刚团队和氢打了十几年交道总结出的经验 。  
帮企业跨过第一款样机的门槛 
如今 , 北京理工大学氢内燃机团队已相继突破了氢内燃机总体设计、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非正常燃烧抑制技术、车载氢供应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等多项氢内燃机关键技术;基本建立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完整实验平台系统 , 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能够进行氢内燃机整机测试的完整实验平台之一;他们还为国内多家重点企业开发了多种氢内燃机 。  
从2017年起 , 团队就尝试推动氢内燃机的市场化应用 ,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 2020年 ,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 , 孙柏刚感到 , 一个氢内燃机技术开发的新高潮即将来临 。 目前 , 团队几乎和国内的主流车企都接触了个遍 。  
不过 , 从开发出原型机到最终商用 , 企业还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 进行上百项测试 。 “企业不了解氢的‘脾气’ , 我们就要帮他们把第一款样机的门槛跨过去 。 ”孙柏刚介绍说 , 和企业合作时 , 团队毫无保留 。 比如 , 他们不仅向企业交付计算模型 , 还主动给车企培训如何使用模型 。  
随着氢内燃机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 更多在实验室难以发现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 孙柏刚团队已经提前布局 , 进行技术储备 。 他们正在和制造厂家合作 , 研究氢内燃机的相关核心零部件 。  
今年50岁出头的孙柏刚 , 头发已然全白 。 他说 , 经过十几年的历练 , 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团结”的氢内燃机团队 , 已经能够打硬仗、啃硬骨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