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被年轻人抛弃了?( 三 )


在今年上半年 , 泡泡玛特产品的存货周转天数进一步增加至160天 。 而2017年—2019年 , 这项数字仅为49天、45天、46天 。
具体从产品来看 , 其半年报显示 , 泡泡玛特的自主产品中 , 收入占比排名前3的IP分别为Molly、SKULLPANDA、Dimoo , 三个系列的总收入占比在今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49.4% , 而去年为33.4% , 呈现出越来越集中的趋势 。
泡泡玛特被年轻人抛弃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泡泡玛特2022年半年报截图
另一方面 , 如Bunny、TheMonster、PUCKY等系列IP产品 , 却呈现出占比下滑的趋势 。 其中一度被视为第二大IP的PUCKY , 在2019年是收入占比为18.7% , 到今年上半年 , 已将下降至2.7% 。 而如SATYRRORY、BOBO&COCO这类曾经在财报中也占了一定位置的IP , 已经消失在了财报中 。
今年上半年 , 前三的排名也发生了变化 , SKULLPANDA以收入占比19.6%超越收入占比17.1%的Molly , 夺得第一 。 Dimoo居第三名
而值得注意的是 , Molly是泡泡玛特的老牌IP , SKULLPANDA为TOP3中年纪最小的产品 。 这意味着泡泡玛特终于不再完全依靠Molly 。 不过 , 一个爆款老去 , 就亟需另一个爆款迅速补位 , 而SKULLPANDA也已经是去年上线的产品 。
泡泡玛特或许正处在IP“青黄不接”的尴尬阶段 。 沙利文执行总监、行业咨询专家朱一鸣认为:“过分依赖Molly等少量IP , 这一问题如果没有被解决将会影响到泡泡玛特未来一年乃至数年的业绩 。 ”
如何打造出下一个爆款的头部IP , 这是泡泡玛特亟需解决的问题 , 也是泡泡玛特过去一直在尝试解决的问题 。
在盲盒受限之后 , 泡泡玛特也探索起了“大娃”这类收藏玩具 。 在2021年6月 , 泡泡玛特推出了“MEGA珍藏系列” , 包括400%和1000%两种尺寸 。 前者高约30公分 , 售价在799—1299之间;后者高86公分 , 售价为3999—6999元之间 。
在“大娃”推出的早期 , 二手市场上又一次迎来了潮玩价格的高涨 。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 , 一款原价4千的“SPACEMOLLY西瓜”大娃 , 有买家在二手市场的回收报价超过34万 。
为此泡泡玛特还回应表示 , 企业没有参与 , 且未来也不会参与潮玩二手市场相关交易 。
泡泡玛特财报显示 , 在发售后的7个月内 , MEGA系列为泡泡玛特创收1.78亿元 。
但“大娃”对消费者的门槛更高 , 且复购更难 , 它是否能像盲盒一样撑起千亿的潮玩产业 , 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
03新故事在何方?
显然 , “大娃”还撑不起资本对泡泡玛特新增长的信心 , 而对于更多新故事 , 泡泡玛特早在去年年初就拟定了“大纲” 。
彼时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接受采访时表示 , 他为泡泡玛特的未来设定了两个方向:纵向 , 把潮玩规模做大 , 开店 , 推更多IP;横向 , 围绕IP拓展更多产品 , 比如做动画 , 推出主题乐园等 。
一年半过去了 , 事实上泡泡玛特也的确在沿着这两个方向做拓展 。
于纵向 , 泡泡玛特选择了出海 。
在今年年初 , 泡泡玛特副总裁、泡泡玛特国际业务总裁文德一就对全天候科技表示 , 公司将2022年定义为“潮玩出海元年” , 并表示:“在未来10年 , 国际业务将是泡泡玛特最为重要的发力点之一 。 ”
半年过后 , 泡泡玛特的半年报显示 , 上半年泡泡玛特海外市场收入1.57亿元 , 同比增长161.7% 。 收入占比由2021年上半年的3.4%快速提升至6.6% 。
截至报告期末 , 泡泡玛特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均开设了线下零售店 , 已进驻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 。 在业绩沟通会上 , 文德一透露 , 到年底泡泡玛特在海外的门店将达到4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