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熟|个人数据“上锁”,互联网算法要“饿”死了?
《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11月1日起实施,许多评论称,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腾讯研究院的报告指出,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在规则的严厉程度上基本对标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文章插图
我们知道,欧洲本土几乎没有平台型的互联网巨头,当地人生活的数字化程度较国内来说低不少,比如电商、手机支付等都处在广泛普及阶段。这或许与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及当地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过,反过来似乎也能预见,《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从个人信息的收集到使用、保护等环节,新法都做了明确规制,对能够搜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平台,新法也规定了相关义务。
总之,作为普通用户,曾经在个人信息上吃的亏,这次终于能有个说法了。
收集端: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新法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做了明确说明。什么是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比如去餐厅吃饭,明明可以照单点菜,但要求必须扫码。如果是餐厅特点,可以理解,但一扫码就要授权姓名、手机号,甚至还要必须同意一个“从来不读”的隐私条款。按照新法,后面一系列行为已经属于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了。
文章插图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第一章第六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另外,第七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示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只是吃个饭而已,姓名、手机号这些数据跟吃饭无关,那么要求用户提供这些数据,就属于过度收集。而把收集个人信息的用途藏在一个“从来不读”的隐私条款里,严格来说也违反了公开、透明原则。
第二十三条也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向其他个人信息处理者提供其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应当向个人告知接收方的名称或者姓名、联系方式、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和个人信息的种类,并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
因此,不仅仅是扫码点餐,在日常使用App的时候,那些强制同意的各种条款,也要换个方式生存了。
使用时:不得进行“大数据杀熟”网上经常“实锤”一些平台“大数据杀熟”,但是很多事件在法律上一直没有回应。过去对“大数据杀熟”的界定不甚明确,其中又混杂合理的价格歧视,以及一些冠以“个性化营销”之名的运营手段。不无夸张地说,到底啥是“大数据杀熟”,行业内外可能讨论不清楚。
文章插图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 杀熟|个人数据“上锁”,互联网算法要“饿”死了?】这条规定直接指向了“大数据杀熟”,以后遭遇“差别对待”的用户,有权力向服务提供方问个清楚了。
推荐算法要“饿”死了过去,算法推荐的内容,尤其是所谓的个性化广告,经常会制造一些“恐怖”气氛。为什么刚跟朋友聊完某商品,打开手机就收到了推送广告?App是不是在偷听用户?
互联网产品“泛滥式”地收集个人信息,再通过算法推荐,最大化地促进了商品买卖。许多算法技术的提供方深信,通过对个人数据的分析,算法会比用户本人更加了解本人。于是在各种信息流当中,我们总能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一些精准投放的广告。
- text|《2021大数据产业年度创新技术突破》榜重磅发布丨金猿奖
- 微信|个人收款码与商业收款码有什么不一样
- 酷睿处理器|关键数据出炉,京东比阿里差远了
- 财智干货|数智化发展任重道远,财务中台提升数据服务价值 | 大数据
- 央媒表态后,联想关键数据出炉,柳传志这回要扳回一局?
- 数据库|OPPO悄悄上新机,骁龙8核+5000mAh电池,256G仅售1599元
- 数据仓库|红米真我moto三款骁龙870手机对比:2000元以内,谁更值得买?
- 中文|爱数智慧CEO张晴晴:基于”情感“的人机交互,要从底层数据开始
- B费全场数据:2次射正打入2球,3次抢断、1次拦截
- iPhone|东芝NAS硬盘N300系列+ORICO硬盘柜=“数据保险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