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科学界一般常提证实,少谈证伪呢?

哲学与科学 , 在古代几乎不分 , 在现代则渐行渐远 。
近一百多年来 , 科学迅猛发展 , 特别是物理学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带来的革命 , 给予现代科学以及人们的哲学观极大的冲击 。 尽管科学中不乏各种哲学观点 , 但很多科学家对哲学持一种傲慢态度 , 有些学者甚至简单地摒弃一切哲学思考 。
不过 , 爱因斯坦是一个例外 , 他十分重视哲学 , 1944年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科学的方法论、科学史和科学的哲学思维都是极具意义和教育价值的 。 ”
爱因斯坦对待物理理论 , 包括牛顿理论和他自己建立的两个相对论 , 持理性的批判态度 。 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哲学思维以及爱因斯坦卓越的物理成就 , 影响了一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
为什么科学界一般常提证实,少谈证伪呢?
文章图片
少年时代的波普尔见识了物理学中的革命 , 却有诸多疑问存留于心:以牛顿力学和电磁理论构成的经典物理大厦 , 原本看起来基础牢固、宏伟壮观 , 怎么突然就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动摇了呢?爱丁顿的日全食实验为什么能验证广义相对论?科学理论是什么?应该如何来检验它?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思考 , 波普尔提出“可证伪性”的观念 , 作为评判“是否科学”的简单标准 。
何谓证伪?
波普尔的所谓“证伪” , 是相对于“证实”而言 。
证实这个词汇倒是经常被科学家使用 , “牛顿第二定律被大量实验证实”“吸烟导致癌症被动物实验证实”“美国宇航局证实火星上存在水”……相对于一个命题而言 , 被证实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命题被证明为“真” 。
那么 , 如果有事实证明这个命题为“假”的话 , 就叫作被“证伪”了 。
为什么科学界一般常提证实,少谈证伪呢?】解释“证伪”的通俗例子有很多 , 比如说 , 命题“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 看见白色天鹅的人证实了这个结论 , 如果发现一只不是白色的天鹅 , 这个命题就被证伪 。
为什么科学界一般常提证实 , 不常谈证伪呢?
因为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出某个假说 。 一个假说 , 也就是一个结论、一个命题 。 假说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臆想 , 而是根据已有的一些实验事实和现有的理论而提出来的“最佳模型” 。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假说需要被实验验证 , 也就是证实 。
可以说 , 提出假说的目的就是期望被证实而成为离真理越来越近的科学理论 。 如果假说一旦被证伪 , 那就说明这个假说是错误的 , 应该摒弃 。 证实或证伪均是针对一个命题(或陈述)而言 , 逻辑学中的命题可以分为不同类别 , 如果按照包含元素的范围来分类 , 有全称命题和单称命题 。 前者包含的事实(元素)是无限的;对时间空间是普适的 。 后者所包含的事实(元素)是有限的 , 是特指的 , 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及“层次范围”内发生的 。
例如:“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所有的人都会死”“所有的金属都导电”是全称命题;“这只乌鸦是灰色的”“霍金2018年去世了”是单称命题 。
为什么科学界一般常提证实,少谈证伪呢?
文章图片
逻辑思维方式也有两大类: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 。
归纳逻辑:从特殊到一般 , 从具体事实到抽象“概念” 。 试图由单称命题为真 , 推论到全称命题也为真 。 通俗地说 , 是指以一系列经验事物为依据 , 寻找出规律 , 并假设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从这些规律 。 我们所熟知的经验科学的基本方法 , 就是反复运用“观察归纳证实”的方法 , 或称为“实证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