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适女化科技(一):伪需求,真消费( 二 )


戴尔|适女化科技(一):伪需求,真消费
文章插图
此前某女性脱口秀演员代言处理器产品时,就有人认为女性消费者并不关注电脑等产品的处理器性能,这也是一种偏见。日本某研究机构曾就女性生活形态的转变做过专门研究,在物质需求方面,除了服饰、装饰品等一般性的消费品以外,女性对于物质的需求已经慢慢转向家电、汽车、数字产品等硬核耐用品的消费。

  • 3.短视:刻板印象的加速器。
还有一类科技产品与服务,在市场效果上也会受到不少女性的欢迎,但却在加剧和煽动女性的不安和焦虑,以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伪需求或许能在短期收获不错的成绩,但长期来看却会被日趋成长的女性群体所摒弃。
比如有人开发了一种脸部锻炼装置,每天重复练习以帮助皮肤年轻、摆脱皱纹。挪威的一位工程师Miguel Valenzuela开发了PancakeBot煎饼打印机,但默认这种娱乐孩子的早餐制作工具是女性产品,会让本就在家务上花费很多时间的女性更感到沮丧。
戴尔|适女化科技(一):伪需求,真消费
文章插图
  • 4.盲点:忽视女性需求的女性产品。
如果说前面还是“好心办坏事”,那么一些忽视女性需求、又主打女性市场的产品就有“强行圈钱”的味道了。
比如智能家居。一些长租公寓或智能家具厂商希望通过智能功能来提升女性居住着的体验。往往强调强互联性,多设备之间的互联;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根据光线强度来调整电灯和窗帘等;安全和私密也从终端控制走向云端,通过接入Saas/Iaas平台来实现数据加密、隔离、存储等操作。日益繁多的功能、数据非本地化交互、异常报警能力缺失等等,都与女性对智能家居的基本需求脱节。
【 戴尔|适女化科技(一):伪需求,真消费】伪需求的出现,使得女性在科技生活中似乎有许多选择,但依然普遍感到匮乏,只能顺从资本的摆布,并不能带来满足感。
正如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到,人们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消费需求是什么,商品制造者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满足人们幻想的商品美学表象当中,“商品的真实成分越来越稀薄”。
随着女性社会角色及社会身份的改变,科技产品与需求也应该重新加以诠释,以适合新的生活形态。
求真:在需求理论上重新建构未来女性真的有那么多需要满足的需求吗?为什么科技行业努力了那么久,女性依然感觉自己并非科技世界的主流?
或许,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五种人的需要,包括靠外界条件得以满足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与社会需求;以及通过个体自身因素满足的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戈布尔认为,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几乎可以运用到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过,这个通用型需求理论在解释女性消费偏好时,容易对一些女性紧密相关的细节失焦。
举个例子,根据BCG的研究,全球女性都存在过度劳累、压力过大的情况,有近一半的女性(47%)表示,她们生活中最大的压力是时间需求,这既是生理上得到充足休息的需求,也是需要得到社会尊重与理解才能真正改善的需求。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性别的双重属性。
一重属性是生理的、自然的,即Sex生物性别;另一重属性的文化的、社会的,即gender社会性别。
从这个角度,会发现女性的科技需求,一方面要在生物学上的身体特征和遗传差异等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比如女性相对男性力量更小,因此需要更轻薄的手机/电脑粉红色的设计、低幼化的课程等都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不一定是女性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