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提速”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亟须打通( 二 )


“那么企业的需求是什么 , 课程应该如何设置 , 在高校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实验环境条件 , 学科内容的迭代工作如何推进 。 ”杨世春强调 , 这些问题都是在产教协同的命题下需要逐步细化的 。  
作为一家车企的负责人 , 也曾是一名大学生创业者 , 昆易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对学界和业界的需求颇有感触 。 他向在场的院长们坦诚地提出了诉求 , “我们更希望招聘到‘软化的人才’ 。 ”传统的汽车行业人才技能偏向机械类 , 但在未来智能汽车的发展之中 , 企业更需要有硬件思维的软性人才 。 如今 , 汽车的运转逐渐形成以软件为核心的控制系统 , 那么能够操控软件 , 实现AI和软件结合的人才会助力车企行业的发展 。  
要打通企业需求和高校的培养 , 奚立峰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的探索给出了思考路径:由企业给出一个开放式“真问题” , 在学院里20多个同学组成一个小分队 , 展开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 而在这一堂校企公开课程上 , 学生们的目标并不是完成一篇课程论文 , 而是在阶段性的答辩之中 , 帮助企业工程师解决当下的问题 。 经过几年的探索 , 2022年 , 学校和约93个企业合作了147个项目 , 覆盖了416名学生 。 其中 , 2020届本科生蔡易林等完成了新型旋转微针系统设计与开发 , 成果在《Research》上发表 。  
“企业提供真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选题难;在项目的破解中 , 让学生可以多动手 , 多思考 , 与企业的不同人员交流 , 以此解决动手难、创新难的问题 。 ”奚立峰说 。  
在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 , 依托苏州研究院为核心 , 以业内顶级创新车企为支撑 , 建立起专业硕士基地 。 “要避免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简单化处理’ , 让优秀的学生能够冒出来 。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院长王志提到 , 在科创项目上 , 学院推动了多个项目的产业转化 , 如新型电动轮设计及其整车应用获得2019年全国挑战杯特等奖 , 面向军工产业成果转化;近15年来 , 车辆学院校友创办超过30家的行业领军企业 。 如今 , 小鹏汽车、亿华通等科技企业已经成功上市 。  
在奇瑞汽车 , 2300名大学生进入奇瑞大学校企合作项目 。 “对于部分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来说 , 我们采用‘入职即入学’ , 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文化;而对于全日制研究生 , 企业会分配导师展开研究 。 ”奇瑞汽车校企合作高级经理程婷婷提到 , 经过尝试 , 部分学生留了下来 , 也给企业注入了人才活水 。  
在国外任教多年 , 也曾在国内自主创业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头雁教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蔡蔚 , 更多考虑到了工程师的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 他发现 , 在国外 , 学校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 “让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谋生而谋业” 。 他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卓越的工程师 , 要从文化、环境各个层次的底层逻辑教育抓起 , 要允许充分讨论 , 摒弃导师给材料、给课题的做法 , 让未来的工程师们可以自主发现问题 , 了解行业需求 , 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