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召开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 科学家该如何引领科技传播风尚 , 找准角色定位 , 推动构建公众理解、支持科技创新的话语体系和文化生态?8月20日 , 由科技部指导、上海市科委主办的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在世界会客厅召开 , 这是上海科技节举办31年来首次举办科技传播会议 。 来自海内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科普明星和理论学者等 , 分享了开展科技传播的经验与预见 。  
据介绍 , 国外的科技传播大会由来已久 , 但迄今为止 , 国内一直缺乏该领域由政府主导、以科技传播为主题的国际高端会议 。 创办科技传播大会是上海在科创中心建设中搭建传播交流新平台的积极探索 。  
面临数字化、气候变化等全球发展新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开展跨学科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大会圆桌特别邀请布鲁斯·卢恩斯坦、迪特拉姆·施斐乐两位蜚声国际的科学传播学者发表主旨演讲 , 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国际科学传播研究的前沿动态 。  
在科技传播领域 , 上海正在不断尝试新手段、拓展新边界 。 大会现场 , 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以全息投影的方式虚拟参会并发表演讲 。 他带来了一个全新构想:在上海建一座“虚拟全球实验室” , 让身处不同时区、隶属于不同机构的科研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合作 , 最大程度地发挥全球多样性优势 , 尽可能扩大科研成果的全球影响力 , 从而打造科学合作新范式 。 “这颇具难度 , 不管怎样 , 这是一个传播沟通的范例 。 ”他说 。  
“虚拟全球实验室”的初步设想是在上海确定一个关键的物理地址 , 关注的重点无疑是青年科学家 。 “年轻的科学家必须独立 , 而非仅围绕资深科学家的想法开展科研 。 我们希望他们能独立发表研究论文 , 无需将为其提供指导的资深科学家作为共同作者 。 ”莱维特说 。  
大会上利用的全息投影虚拟参会等技术手段 , 令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深感好奇 。 “上海是一座具有科学传统的城市 , 东西方科学与文化在这里交融 , 创新始终镌刻在这座城市的基因里 。 ”汪品先认为 , 融汇中西、敢于创新 , 正是“海派科普”的应有之义 。 上海要做排头兵 , 为建设一座海派科普城市而奋斗 。  
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24.3% , 连年全国居首 。 上海在科普产业孵化基地、培育提供科普服务的创业企业等科普市场化上先行先试 , 对此 , 上海市副市长刘多认为 , 上海的科普工作将在搭建社会化平台、突出专业化支撑、坚持国际化视野等方面持续发力 。  
构建丰富的科技传播生态 , 同样离不开各类科技传播主体的积极探索 。 “混知”创始人陈磊、“不刷题的吴姥姥”吴於人教授、英国“魔法爷爷”戴伟教授、“毕导THU”毕啸天等科普大V同台 , 打开科学魔盒 。 科普网红唐骋认为 , 互联网的环境就像农田 , 需要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 如果专业的科普工作者不去占领这个阵地 , 就会有骗子去占领 , “伪科学”就会破坏学术共同体的公信力 。  
精彩纷呈的科学家演讲、观点碰撞的圆桌会议、风趣幽默的科普网红大V , 让首次举行的科技传播大会“含科量”爆棚 。  
【|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召开】◎采访人员 王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