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集团医疗装备生产现场。|轻资产、高附加的软件业,对人才、政策环境高度依赖 软件“硬”起来 呼唤好生态( 二 )


求新 , 对软件企业而言不仅是成长壮大的决定要素 , 甚至是能否存活的关键力量 。
“对于软件人来说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开始 , 因为即便是这一刻 , 你自己没有变 , 你的客户或者你的竞争对手可能已经变了 。 ”李宏伟对创新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 他认为 , 创新对于企业而言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 , 也不仅仅是钻研出来的 , 而是市场、客户、困难逼出来的 。
李宏伟回忆 , 向日葵公司就被逼过很多次 。 向日葵公司是数字教育公司 , 它提供的产品属于教育“新基建” , 是将知识数据化再通过多种技术形态呈现出来 。 公司以数字技术为工具 , 背后支撑的核心是教研教法体系 。 “我们不仅是把知识做成结构性数字化产品 , 也要配套最合适的方法去教 。 这样的服务以前没有 , 那么就意味着 , 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创新、去开发 。 ”目前在国内李宏伟还没有找到和自己同类型的企业 。
和李宏伟想法雷同的还有比邻而居的风驰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谦 。
在铁路信号行业中提起风驰软件 , 应该说大多数人耳熟能详 。 他们占据了全国近60%的市场份额 , 是稳稳的“隐形冠军” 。 “在我看来 , 创新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 , 基础学科层面的创新需要由国家来做 , 而应用层面的创新必须由企业来做 , 因为不熟悉这个行业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客户需求的 , 没人买单的新产品、新技术没有意义 。 ”王谦表示 。
人才有优势亦有短板
谈及成本与核心竞争力 , 对软件企业而言 , 人才既是最重要的成本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 用企业家们自己的话来说 , 哪里能汇聚人才 , 哪里就是扎根的沃土 。
辽宁具备这样的优势吗?这个问题 , 还真不是一句话能回答的 。
大连软件园总经理刘爽在回忆园区成立初期的一次招商经历时表示 , “当时IBM派出团队来大连考察 , 看见了软件园旁边的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 一下子就做出了要来这里发展的决定 。 因为对于软件发展初期而言 , 像这样的人才资源是每个企业都向往的 。 ”随后包括简柏特、埃森哲等86家国际巨头相继落户大连软件园 。
软件人才培养起步早 , 辽宁有人才 。
我省是全国建立软件学科较早的地区 , 也是全国较早鼓励全省高校开办软件专业 , 支持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的省份 。 2001年 , 与软件政策同步落地的还有辽宁软件人才政策 。 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省内高校纷纷在全国率先开设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 。 2003年 , 全省已创建10所软件学院 , 其中东软信息学院至今仍稳坐全国民办计算机高校头把交椅 。
截至2019年 , 我省有48所高校开设了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布点92个 , 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布点139个 。
同时 , 辽宁一直在为应用型人才铺阶架梯 。
“在浑南区政府的支持下 , 我们企业内部就可以评职称 , 并且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 这是我们吸引人才的法宝之一 。 ”刘莉萍表示 。
我省持续开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人才评价工作 , 目前全省已设置27个专业资格 。 20年来 , 累计报考人数超过15万人 。 近五年 , 年均增长超过10% 。 人才不仅多 , 而且成本也不高 。 采访中多位企业家表示 , 在沈阳创业人力成本仅仅是北京、上海的1/3 。
人多价低 , 看起来人才科教资源是辽宁发展软件产业的最大优势了?
“可以这么说 , 但也不能这么说 。 ”沈阳国际软件园董事长赵久宏表示:“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非常大 , 甚至已经成了‘卡脖子’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