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诞生前夜——肖克利的机器人梦( 二 )


当然 , 用机器替代人力的想法并不新鲜 。 从大萧条时期到战争时期 , 再到冷战时期 , 劳动力与制造技术的联系一直是创新和冲突的动力之源 。 当肖克利在1948年提出了他的专利申请后 , 美国商界精英普遍担心有组织的劳工已经变得过于强大了:工会成员的数量在战争期间飙升 , 而罢工的次数也日益增加 。 许多政府和行业人士也担心 , 美国缺乏苏联的工业力量 。 智能、电气化和自导的机器可能会为这两种担忧提供解决方案 。
硅谷诞生前夜——肖克利的机器人梦】事实上 , 一个词刚刚针对这样的解决方案创造了出来:自动化 。 福特汽车公司的制造负责人德尔玛?哈德(DelmarHarder)用这个词来形容一类新的机器 , 这类机器可以在一条生产线中自动地将材料从一个流程转移到另一个流程 。 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约翰?迪堡(JohnDiebold)很快通过其1952年的畅销书《自动化:自动化工厂的来临》(Automation:TheAdventoftheAutomaticFactory)将这一词汇和这种理念普及开来 。 在书中 , 他描述了从战争中衍生出来的新技术(电子、反馈控制、仪器仪表和电脑)将如何带来智能、自适应、可编程以及主要靠自动操作的工厂的时代 。 他认为 , 这一自动化革命已近在咫尺 。
然而 , 迪堡将自动化与机器人的理念区分了开来 。 他断言 , 即使制造出来 , 这种机器人在经济上也几乎没有意义 。 而威廉?肖克利不赞成这一观点 。
在提交现已成为机密的专利申请两年后 , 肖克利遇到了乔治?多里奥特(GeorgesDoriot) , 他是哈佛商学院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 , 也是迪堡的导师 。 多里奥特也是风险投资的先锋人物 , 其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C)对麻省理工学院的高科技衍生企业进行投资;其中最成功的投资对象是数字设备公司(DEC) 。
多里奥特和肖克利聊到了自动化 , 在1948年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颇有影响力的一书《控制论》出版之后 , 这个主题就吸引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注意 。 肖克利预见到他的控制系统在这一环境中可能成为一个关键性的技术 。 多里奥特鼓励肖克利认真思考他的发明对制造业的全面影响 。
肖克利立即付诸行动 。 到1951年初 , 他已经修改了他的设计 , 并发明出了“光电眼” 。 他认为 , 通过这项技术 , 一类新的机器可以灵活地生产不同的产品 , 而不仅仅是连续加工固定、标准的部件 。
在正式记录他的想法之前 , 肖克利要求就他与贝尔实验室的知识产权合同签订一份不同寻常的“修订协议” 。 与实验室的其他人一样 , 肖克利也曾签署了一份雇佣协议 , 使该公司拥有他所有的发明专利 。 现在 , 他希望贝尔实验室将光电眼的专利转交给他个人 , 以开展自动化生产 。
经过几个月的谈判 , 贝尔实验室和肖克利最终于1951年12月5日签署了协议 。 但是 , 这项新协议给了该公司一项重要的权利:这一协议只能维持短短一年 , 并且被严格限定在自动化领域 。 在这一年里 , 肖克利可以为他的任何技术申请专利 , 并可以获得这些专利有效期限内的任何收益 , 但一旦协议期满后 , 这项协议就会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
在多里奥特的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的支持下 , 肖克利完成了他的“电光控制系统”的专利申请 。 在他完成申请之前 , 他就已经对自己的想法信心十足并给贝尔实验室的董事长、物理学家梅文?凯利(MervinKelly)撰写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简报 。 他在简报中指出 , 贝尔实验室应在肖克利的带领下从事重要的、具有高优先级的工作 , 制造一个“可训练的自动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