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华为、小米、百度,巨头造车三国杀,谁能最终突围?( 三 )





众所周知 , 雷军最初领导小米从诸多安卓手机厂商中突出重围 , 靠的便是性价比路线 , 而“性价比”三个字背后则代表了小米对于供应链的掌控程度 , 通过与国产供应链的深度合作 , 协同开发 , 小米手机不仅获得了性价比上的优势 , 在产品体验上也与全球供应链不相上下 。
与此同时 , 根据雷军的说法 , 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一样走的是性价比路线 , 这就意味着小米要想控制成本 , 小米也必须同国产新能源供应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 如果可以的话 , 最好是将供应商招入麾下 。 据悉 , 小米汽车已经投资了超过40家企业 , 涉及半导体、动力电池、激光雷达等领域 。 奥联电子也在此前宣布加入小米汽车的供应商 。



若是再往深了想 , 当下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 , 质量高的新能源汽车售价较高 , 而售价低廉的新能源车例如五菱宏光MINIEV , 则仅能提供基础的代步作用 。 而反观国内燃油车市场 , 经过多年的高质量发展以后 , 我们已经能够以较低的售价买到一部质量好、配置高的车型 , 而这也是当下新能源车市场所无法给到消费者的体验 。
换言之 , 小米汽车的入局 , 若是能够有效整合主要的行业资源 , 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 催化产业链 , 就势必能够推动国内新能源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 , 华为、百度、小米所各自代表的三种“造车”路线 , 除了华为模式目前有大量的真实数据支撑外 , 百度与小米各自的造车进展则尚未有大的突破 , 而以上对于三者“造车”路线的评判 , 更多是笔者基于两家企业技术路线结合行业基本情况所得来的推论 。
但不论结果如何 , 华为、百度、小米它们的最终目的 , 都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好地向上发展 , 让我们拭目以待 , 这些科技巨头入局后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变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