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蛾是什么?


麦蛾是什么?

文章插图
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Olivier)]又称麦蝴蝶、飞蛾 。是仅次于玉米象的主要贮粮害虫 。属鳞翅目麦蛾科 。除西藏、新疆外,各省(市、区)都有发生 。
为害状
以幼虫蛀食麦粒、稻谷、米、玉米、高粱、糜子、粟和豇豆等,被害粮粒大部被蛀空 。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7毫米,翅展8~16毫米 。体黄褐色或淡褐色,似麦粒或稻粒色,有缎样光泽 。头顶光滑 。触角丝状,32~35节 。前翅窄而细长,呈竹叶形,末端尖,中部和近端部常有2个黑斑;后翅淡黑灰色,窄于前翅,菜刀形,后缘毛长,约为后翅宽的2倍,灰褐色 。卵长0.5~0.6毫米,扁平,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红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5~8毫米,头部小,淡黄白色,胸部较肥大,向后逐渐细小 。初孵时淡红色,2龄淡黄色,老熟乳白色 。胸足极短小,腹足及臀足显著退化呈肉质突 。蛹细长,一般5~6毫米,黄褐色 。
发生特点
【麦蛾是什么?】1年发生2~7代 。以老熟幼虫在粮粒内越冬 。在仓内和田间都能繁殖 。成虫产卵仓内,多产在小麦腹沟近胚部或腹沟内、稻谷护颖内或颖片间的凹缝处和稻谷表面、玉米胚部 。幼虫孵化后,通常由谷粒胚部或损伤处蛀入 。1龄幼虫能钻入粮堆内为害 。93%~98%幼虫集中于粮堆表面至20厘米深处为害 。成虫飞行力强,能飞到田间产卵、繁殖 。田间卵多产于灌浆后,近黄熟的稻麦穗上和玉米粒上,少数产在茎叶和花上 。每雌平均产卵133粒,最多389粒 。幼虫孵化后2~3日不蛀入粮粒时,一般即死亡 。通常每粒粮内寄生1头幼虫,而且通常有食完1粒后另蛀入健粒的现象 。
麦蛾是我国各粮食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其为害程度仅次于玉米象,可为害所有禾谷类作物子粒,使粮食在储藏期损失20%~40%,比较严重 。主要以幼虫蛀食子粒,并有转粒蛀食为害的习性 。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毫米左右,翅展12~15毫米,体淡褐或黄褐色,形似麦粒或稻谷,有缎状光泽,头顶光滑,其前翅狭长,形似竹叶,翅面散有暗色鳞片构成的不规则小斑点,后翅则呈烟灰色,指状梯形;两翅均有缘毛,但后翅的缘毛较长,约为翅宽的两倍 。幼虫体长4~8毫米,全身乳白色,头部为淡黄色 。腹足退化,不明显,但每腹足有2~4个趾钩 。
(2)发生规律
每年可发生2~7代,甚至更多,经老熟幼虫在粮粒内越冬,室内、田间均可繁殖 。成虫羽化后多于粮堆表面产卵,卵产于子粒的腹沟或护颖内侧等缝隙中,多成卵块形式 。幼虫孵化后多从子粒胚部或损伤口处蛀入为害,仅初孵幼虫能钻入粮堆深处为害,其余93%~98%在粮面以下20厘米内,其中约一半在6厘米深的顶层为害,在温度20~30℃、相对湿度高时,有利于其发生 。成虫的飞翔力较强,能飞到田间产卵于即将成熟的稻、麦等子粒上,而后随粮食进入仓内孵化为害 。
(3)防治措施
粮食入库前,进行暴晒 。夏日晴天时将小麦摊在场上,厚3~5厘米,每隔半小时翻动一次,粮温上升到45℃以上时,连续保持4~6小时,将小麦水分降到12.5%以下,趁热入仓,加盖密封 。
将干燥的粮食密封,使其内缺氧,以窒息害虫 。也可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气等保护性气体 。再者就是保证粮库通风,降低粮堆温度,则不利于害虫的生长繁殖 。
药剂熏蒸:可用磷化铝、磷化钙等固体熏蒸剂,一片磷化铝可熏蒸小麦400千克,25克磷化钙可熏蒸小麦250千克 。或用敌敌畏、溴甲烷等液体熏蒸剂进行熏蒸,但使用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预防人员中毒、爆炸等恶性事故发生 。
田间防治:于当地麦蛾产卵盛期到卵孵化高峰期,每666.7米2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乐果乳油75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以消灭卵和初孵幼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