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研究院 | 2022年中国慢病管理行业洞察报告

慢病是不构成传染、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 , 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阻肺等疾病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 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 , 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 , 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将不断扩大 , 慢性病防控形势渐趋严峻 。
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 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由2020年的77.93岁提高至2021年的78.2岁 。 从人口结构看 , 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4.2% , 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 , 预计2030年将超过20% 。 在我国的老年人口中 , 有近1.5亿人为慢病患者 ,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将对慢病相关的医疗服务体系造成一定冲击 。 此外 , 环境污染、不规律的生活方式、过大的压力负荷等影响因素叠加 , 也导致中国慢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 。 以糖尿病为例 ,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数据显示 , 2011-2021年的十年间 , 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从9000万增长到了1.4亿 , 已达全国人口数的十分之一 。
1.发展驱动
1)政策驱动
2012年 , 我国首次将慢病管理防治列入政府工作规划 。 2015年起 , 我国针对慢病管理行业的发展规划、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 旨在推动慢病管理行业发展 。 如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发改综合[2020]1565号) , 提出将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费用纳入医保范围;2021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21〕23号) , 提出有针对性地为慢病患者提供服务 。 慢病管理作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关键 , 未来将迎来更多政策红利 。
36氪研究院 | 2022年中国慢病管理行业洞察报告
文章图片
2)技术驱动
随着慢性病患者基数的不断扩大 , 传统粗放式慢病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我国的现实需求 , 在新技术的驱动下 。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工具开始渗透到慢病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 其中 , 大数据技术能够在对慢病患者的健康数据进行收集和监测的基础上 , 建立健康评价预警 , 为慢病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进行随访 , 不仅能提高慢病管理的效率 , 还能帮助患者减少医疗费用并有效改善疾病预后等 。 例如 , 健康管理企业可依托大数据技术长期为用户提供健康监测 , 在大量健康数据的基础上为其制定个性化生活干预方案 , 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并降低发病率;在用药阶段 , 慢病管理企业可通过分析其积累的用户数据 , 与医药、药械企业达成合作 , 为患者提供合适的药物和设备 。
2.发展现状
1)按慢病管理流程划分 , 其产业链上游主要由健康管理机构、体检机构组成 。 其中 , 体检机构以体检过程中获取的用户健康信息为基础进行风险评估与健康干预 , 以体检结果为导向 , 更具有权威性和意见指导性 。 但我国目前大部分体检机构在个性化体检建议及体检后的管理服务等方面还有所不足;健康管理机构多是从体检机构发展而来的 , 除体检服务外还提供健康咨询、健康讲座等健康促进项目 , 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 使其能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自觉进行健康计划 。
2)产业链中游由专业医疗机构、线上问诊平台组成 。 医疗机构主要以问诊诊断的方式参与到慢病管理中 , 是慢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渠道 。 大部分慢病患者长期服用的处方药物获取壁垒较高 , 需要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后开处方获得 。 目前 , 我国虽在积极推进分级诊疗 , 但渗透率还远远不够 , 线上问诊平台的发展有效补充了患者的部分溢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