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视效达标后,中国科幻电影下一步往哪走( 二 )


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 , 才是想象力创作的真正本源
探讨科幻 , 言必及想象力 。 可想象力的边界 , 仅仅取决于科技的上限吗?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教授丁亚平的观点是:“类型上看 , 科幻电影往往炫目 , 拥有视觉上的奇观 。 但好的科幻电影不止于此 , 它不应该止步于对科技力量的无限认同 , 不应该服从于星辰大海的丛林法则 。 ”在他看来 , 好的科幻电影应该是将终极关怀的哲学命题置于新的场域中进行探讨 , 即 , 技术带来的探讨场域变了 , 但电影对人性的审视不该转移 。
对照这样的标准 , 以《明日战记》为例 , 片中 , 地球因环境污染而萧条 , 此时 , 一颗陨石带来了外星生物潘多拉 , 它虽能净化空气 , 但这植物遇水疯长、杀伤力极强 。 人类科学家找到驯服改造潘多拉的方法 , 一支精英部队身穿机甲上阵 , 需要在潘多拉摧毁地球前对它完成基因改造 。 这样的设定 , 其实有望成为一则蕴含了哲学思辨、人性审视的好文本 。 可惜 , 影片绕开了可以制造迷人科幻文本的路径 , 只是借了灾难和机甲的科幻外壳 , 回到了最熟悉的“警匪片”原点 , 让人类英雄套上机甲 , 在警与匪的逻辑中大战三百回合 。 有评论家认为 , 一部好的科幻电影 , 一定要有比生存更重要、更具有超越性的关注视角 。 惟其如此 , 科幻电影才可能突破科学或技术上的未来性 , 进而获得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 。
【想象力|视效达标后,中国科幻电影下一步往哪走】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孙承健说 , 当代科幻电影在影像表达和情节叙事层面所创构的视觉意象与审美属性 , 既蕴含当代科学的理念 , 更携带人类对自身、对现象世界甚至超验世界的认知渴望与人文反思 。 “科学与人文之间、技术与艺术之间的高度融合 , 构成了想象力与创作力的真正本源 。 基于科学认知基础上的人文思想与精神的表达 , 是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所必须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