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微信视频号赶超抖音, “防沉迷”需各方努力


前不久 , 第三方机构Quest Mobile发布《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 。 报告显示 , 今年6月 , 微信视频号月活规模已突破8亿 , 超过抖音 , 位居榜首 , 第二名抖音月活为6.8亿 , 快手则为3.9亿 。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 , 考虑到微信强大的私域流量和用户基数 , 由抖音快手瓜分的短视频市场格局将有望改变 。
在各大平台追逐产品规模和商业利益的同时 , 作为动辄上亿日活的互联网头部APP , 也应当正视自己的公共属性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
据《法治日报》报道 , 暑期来临之后不少中小学生开始对短视频上了瘾 。 来自天津的马女士遇到件烦心事:为了方便家校联系 , 我给即将上初一的孩子买了一部手机 , 没想到孩子对刷短视频上了瘾 , 一有空就抱着手机 , 有时连刷3个小时都不停手 。 现在 , 孩子作业不写 , 天天在家刷短视频 , 怎么说也不听 。
马女士面临的情况绝非个案 , 目前社会上已有许多家长认为短视频已成为继网络游戏之后 , 未成年人又一个容易沉迷的互联网产品 。 虽然目前下此结论仍稍显武断 , 但短视频的未成年人保护绝不能重蹈网络游戏的覆辙——先发展再治理 , 这一陈旧思路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社会诉求 , 必须坚持治理与发展双向奔赴 。
实际上 , 早在2019年国家网信办就指导组织抖音、快手等20余家短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 两年后 , 微信视频号也上线青少年模式设置弹窗提醒 , 青少年模式已然成为行业标配 。 有了法规的顶层设计以及各大短视频平台的践行 , 短视频行业的未成年人保护值得肯定 。
在几家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下 , 用户无法开启和观看直播 , 没有充值、打赏等入口;青少年模式外 , 开播必须实名 。 同时 , 如系统检测到消费账号疑似未成年人 , 将立即对账号弹窗并要求实名认证 , 用户拒绝认证或认证为未成年人后 , 消费将被系统拦截 , 账号禁止在App内充值 。 此外 , 青少年模式的内容池也更加丰富 。 科普、文化、历史等内容已经将青少年模式变成第二课堂 , 青少年模式等于幼儿模式的情况正在改变 。
但聪明的孩子们 , 总能找到各种方法绕开或者不使用青少年模式 。 有业内人士表示 , 微信视频号入局短视频领域或将改变整个行业未成年人保护的被动局面 , 依靠腾讯的技术实力和经验 , 相信视频号不仅能带来良性的商业竞争 , 更能把过往游戏防沉迷的举措和经验带来 , 作为新兴的短视频应用 , 没有历史包袱 , 更应当走在行业前头 。
应当承认 , 青少年对于互联网产品的沉迷以及防沉迷是一场长久战、拉锯战 , 不能朝夕完成 。 互联网平台有了青少年模式 , 只是提供了器 , 更关键的要靠家长与学校一起努力——家长及时给孩子设置青少年模式 , 也要想办法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 , 更要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身心 。 尤其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的背景下 , 学校、家庭与社会需要有效联结与合力 , 成为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和短视频、防沉迷的主体责任方 。
尤其是家长 。 此前 , 教育部就发出过《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 引导家长积极、快速行动起来 , 有效预防孩子沉迷网络 。 信中倡导全体家长 , 恪尽父母责任 , 力行五要 , 具体包括要善引导重监督、要重表率立榜样、要常陪伴增亲情、要导心理促健康、要多配合常沟通 。 毕竟 , 家庭才是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 。
要让孩子完全生活在没有网络的真空里是不切实际的 。 正因为如此 , 家长们应该多抽出时间陪陪他们 , 一起去户外感受自然 , 一起培养出更多有益身心发展的爱好 。 教会他们自律 , 让他们懂得自控 , 让他们明白张弛有度 , 才能有更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