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寻找新冠肺炎疗法,为何这么难

【干扰素|寻找新冠肺炎疗法,为何这么难】疫情变幻莫测 , 国情各有不同 。 但抗击疫情是一场持久战 , 当我们不断地从过去的研究中总结经验教训 , 在战略上坚定信心 , 在战术上精准施策 , 必定能找到应对病毒的有效药物 , 最终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新冠疫情已经蔓延一年多了 , 科学家们一直在与病毒赛跑——研究新冠病毒如何感染人类 , 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
目前 , 疫苗研发已经取得可喜成果 , 但找到完全有效且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并非易事 。 为什么找到对付新冠病毒的治疗方法这么难?
事实上 , 科学家每一次取得突破性成功 , 似乎都要跨越各种障碍和门槛 , 尤其是病毒在传播过程中 , 还在不断进化和突变 。
抗病毒药物或导致严重副作用
美国《科学新闻》杂志近日发文称 , 为了加快寻找治疗方法 , 研究人员首先找到了已经得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 , 以及开架销售的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 。 目前 , 瑞德西韦是美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完全批准的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 。
如羟基氯喹、氯喹和其他大约30种药物 , 虽然可以阻止新冠病毒感染实验室培养皿中的细胞 , 但却不能在人体内起作用 , 因此它们最终没能作为治疗新冠肺炎的选择 。 这一切都与药物的特殊副作用有关 。
在许多已知的、具有强大抗病毒作用的药物中 , 都存在破坏人类细胞形成、利用脂类脂肪的方式 , 这可能会导致一种潜在的严重副作用 , 即磷脂症 。 《科学》杂志6月22日的一篇论文证实 , 药物引起的磷脂沉积越多 , 它们对这些细胞中病毒生长的抑制作用就越强 。
然而 , 一方面 , 这种副作用会导致脂质在细胞中堆积 , 使一些细胞呈现泡沫状 , 从而导致炎症 , 损害人类器官或干扰其功能;另一方面 , 有研究人员表示 , 在人体内 , 这类药物很难达到抑制病毒生长并保护人体的水平 。
这一发现可以使研究人员避免进入“死胡同” 。 如果一种药物能在实验室的细胞中阻止新冠病毒生长 , 还应同时测试磷脂沉积症 , 如果会引起这种副作用 , 就应该放弃该药物作为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法 。
病毒自身特点或影响用药评估
疫情大流行之前 , 英国制药公司Synairgen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吸入型β干扰素 , 并在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 MERS)的人身上进行了测试 。 疫情之后 , 该公司很快开始了临床试验 , 看这种干扰素是否也能帮助治疗新冠肺炎 。
研究发现 , 对于SARS或MERS等病毒来说 , 立即治疗每个病人是有意义的 , 但是对于新冠病毒 , 严重呼吸困难的症状通常要到感染的第二周才会显现出来 , 这时患者可能才到需要住院的程度 。 而且 , 相比SARS、MERS等病毒 ,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相对较高 。
绝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 , 甚至是那些有高并发症风险的人 , 都没到需要住院的程度 。 “他们的症状非常轻微 。 ”Synairgen公司首席执行官理查德·马斯登说 , “他们只需要扑热息痛 , 一个热水瓶 , 再受到一些照顾就能恢复得很好 。 ”
因此 , 研究人员认为 , 无法确定如何将干扰素靶向可能受益最大的患者 。 马斯登表示 , 吸入干扰素可能无助于对抗新冠病毒感染 , 因为只有等到病毒到达肺部并开始感染肺部细胞时 , 干扰素的治疗效果才是最好的 。 如果每位患者感染新冠后一开始就使用β干扰素 , 不仅会耗费大量的药物 , 还可能无济于事 。
参与临床试验志愿者数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