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电子货币,突出表现为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移动支付( 二 )


在新加坡 , 这一占比也达到85.5% 。 相比较而言 , 其他国家(地区)平均占比约为2.74% 。 电子货币在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成员之间的发展程度也有较大差异 。 从2014年各国(地区)银行卡支付占GDP的比重来看 , 墨西哥、意大利以及德国、日本比重最低 , 均低于10%;
瑞士、荷兰、巴西和比利时等的比重较低 , 在10%-19%之间;新加坡、印度、瑞典和土耳其等的比重在20%-29%之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的比重较高 , 在30%-39%之间;而中国和韩国的比重最高 , 分别达到66.59%和42.46% 。
编辑
第三方电子货币,突出表现为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移动支付
文章图片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对电子货币的程度进行度量 。 肯尼亚的移动银行服务等少数电子货币相对特殊 , 绝大部分国家的电子货币创新均以银行卡电子业务为前提 , 以此进行相应的创新 。
CPSS颁布的相关资料里提及了对电子货币发展程度进行评估的指标 , 即利用银行卡支付金额占据GDP的比例 , 将其作为对电子货币发展程度进行评估的指标 。
从时间上看 , CPSS成员的电子货币发展增速差异较大 。 同样考察银行卡支付金额占GDP的比重数据 , 21世纪之前 , 该比重较高的国家是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和韩国等;但2000年以来以后 , 电子货币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迅速发展 。
在CPSS成员中 , 该比值增速较大的只出现在印度、中国等国家 ,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增速一般不超过5% 。
编辑
第三方电子货币,突出表现为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移动支付
文章图片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相比较而言 , 中国和俄罗斯的电子货币发展更为迅速 , 自2006年至2014年 , 俄罗斯银行卡支付金额占据GDP比例由1.48%上升至16.88% , 增长了10倍多 。 中国也从8.92%增长到66.59% , 增长了6.5倍 , 成为现阶段这一比例最高的国家 。
12009年7月 , 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加入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 , 成为其23名正式成员之一 。 成员包括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中国、欧盟、法国、德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荷兰、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南非、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 。
美国电子货币发展概况
(1)“卡基类”电子货币产品 。 孙浩整理以及分析了“卡基类”电子货币产品 , 他认为 , 该种类型电子货币产品在欧洲的20世纪90年代时就已经产生 , 如英国的Mondex卡、法国的PrimeurCard卡和比利时的Proton卡等 , 这一时期的电子货币产品 , 既能够对其技术可行性予以证实 , 同时也能够展示出用户需求量不够充足的问题 。
这类产品没能在美国最早进行推广的原因在于美国的银行卡业务十分发达 , 以至于该类产品未能进行相应的推广 。 不过 , 美国监管单位并未限制或者干预电子货币的发展 , 而是在给予密切关注的同时为其营造了比较开放的政策环境 。
编辑
第三方电子货币,突出表现为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的移动支付
文章图片
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此类产品源自于“礼金卡” ,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 , 不仅能够良好地满足零售商需求 , 还使得交易成本明显减小 。 “礼金卡”的推出时间最早 , 其用途比较单一 , 2000年左右 , 该卡使用热度非常高 , 在预付卡交易总额中 , 其占比达到了50%甚至更高 。
在后面几年 , 许多细分市场开始接受并使用“卡基类”产品 , 且应用越来越广 , 如工资支付、政府福利转移等领域 。 “卡基类”电子货币在美国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在特定领域,此类领域先前采用的交易方式存在着成本较高的情况 , 引入并应用电子货币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 基于电子成本的交易方案逐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