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文 | 荆淮侨在核磁共振这个“热”“冷”不均的领域|刘买利院士:在冷热不均的领域找到自己的“研究舒适区”( 二 )
“总要有人来做 , 把该补的课补上”
文章图片
刘买利精密测量院供图
那个年代 , 学成是否归国 , 有着许多选择 。
当时 , 刘买利主动联系了国内几家科研院所 。 不久 , 他收到了核磁共振波谱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物数所)所长叶朝辉的回信 。
信的内容很简单:你的文章我早已关注了 , 非常欢迎你来我们研究所工作 。
“能被国内的顶尖专家关注 , 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 这对于当时在国外搞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来说 , 更多了一层亲切感 。 ”时隔多年 , 刘买利对这封信仍记忆犹新 。
与许多研究领域的泾渭分明不同 , 磁共振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交叉学科 。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 , 磁共振领域共产生过5次诺贝尔奖 。
前两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随后两次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 最近的一次 , 则摘下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在国际范围内 , 磁共振的研究历程可谓悠久 。
作为一项既基础又应用广泛的学科 ,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 仍处在艰难跟跑的状态 。
在国外的几年中 , 刘买利深刻感受到这种差距 。
“总要有人来做 , 把该补的课补上 。 ”谈及回国发展的原因 , 刘买利给出的答案很简单 。
当年出国学习就已是副教授 , 回国后的刘买利为什么能坦然以“博士后”的身份开始工作呢?他认为 , 决定回国 , 最快、最简单的方式是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 但也意味着舍弃一些待遇 。
刘买利在回国前还提出了一个要求 , 不是个人的什么待遇、福利等要求 , 而是要满足研究条件 。
磁共振的研究非常依赖高端的科学仪器 。 出国前 , 刘买利曾到物数所接受核磁共振培训 。
在这里 , 核磁共振学科有着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 , 条件和基础均处于国内领先 。
“叶先生很早就看到了核磁共振学科的交叉发展趋势 , 在中科院的体系中 , 也较早做了布局 。 我们只要能出一份力 , 肯定是责无旁贷 。 ”他说 。
“在最适合成长的地方 , 有热爱和兴趣作驱力 , 把事情做好比什么都重要 。 ”在英国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的第三天 , 刘买利就动身回国 , 以博士后的身份进入物数所工作 , 成为物数所里为数不多的有化学背景的研究人员 。
“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 , 而是做自己内心笃定的、喜欢的事 。 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 应该做什么 , 能够做什么 , 清楚自己的位置、方向、可能性 。 ”刘买利回国时 , 正是磁共振研究由物理向化学延伸的阶段 。
面向前沿的研究 , 不仅要有超人的智力 , 更需要有足够的定力 , 才有可能取得突破 。
在合作导师叶朝辉的指导下 , 刘买利全身心投入到课题中 , 围绕生物核磁共振分析的基础性问题 , 展开研究 。
“相比其他分析检测方法 , 磁共振在方法学上具有更多的操控空间 。 ”刘买利介绍 , “但新的检测方法需要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 , 经过大量运算和实验才能建立 。 ”
经过几年潜心研究 , 刘买利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 提出了“分离谱峰 , 不分离样品”的新策略 , 赋予了磁共振分离的新功能 , 为解决生物磁共振的基础性问题建立了普适性的“经典方法” , 其中一些方法被各大主流谱仪厂商认可 , 并作为内置标准方法 。
在这条你追我赶的国际赛道上 , 中国研究人员占据了领先的位置 。
“既会劳动 , 又能忍受收获前的考验”
- 本文转自:中国网8月4日11时08分|我国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及两颗小卫星
-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张兰兰 刘锦洋 王琬涵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2022年8月4日11时0...|发射成功!我国碳汇监测进入天基遥感时代
-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图说:新华医院最近“上岗”了一位就诊AI“小秘书” 来源/商汤科技智能...|分诊导航,AI“小秘书”来帮忙 新华医院上线“智能陪诊
- 本文转自:中工网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为“美丽中国”发挥遥感力量 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成功发射
- 本文转自:西安新闻网8月4日11时08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30次飞行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发射成功
-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通讯员 张兰兰 刘锦洋 王琬涵8月4...|世界首颗森林碳汇主被动联合观测遥感卫星入轨
- 本文转自:文山日报据砚山县监委消息:文山卓马商贸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英涉嫌严重违法|文山卓马商贸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英接受监察调查
- 本文转自:大众网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震飞 通讯员 赵汝凯 聊城报道“政务服务大厅的这...|聊城临清市深入推进商事登记智能导服改革试点
- 本文转自:央广网央广网天津8月4日消息(记者刘阳)8月3日|亚布力论坛顺利在天津闭幕
- 本文转自:光明网为了最大限度拓展人类的视野|星空下的中国天眼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