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后运营时代,文安智能的“中观”思考

智慧城市正在步入一个新阶段。
自2013年国家推出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城市已经走过八个年头。一直以来,智慧城市被许多互联网巨头看作是一块可以大快朵颐的“肥肉”。
2017年,腾讯云以1分钱中标厦门政务云;在同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产品大降价;2018年,百度将智慧城市上升为云业务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而华为云也宣布旗下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将围绕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展开。
热度散去,病根尽显。2020年,疫情让智慧城市被迫接受了一场“大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智慧城市交出的成绩单却不怎么理想。
智慧城市真的不再“智慧”了吗?在如今的后疫情时代,智慧城市的理念正迫切寻找新的生长土壤。
恰逢其时,文安智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文安智能成立于2005年,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安智能专注于从感知、协同到决策的全栈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探索,并围绕“价值创造”,在中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商业与零售等应用场景打造了一系列创新实用的解决方案。
文安智能观察到,城市中存在各种各样不同生活背景的居民,城市功能也由不同政府机构、不同领域企业、团体等分工合作完成,因此,在城市运行过程中,如何实现“全局最优”的动态决策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从智慧交通到智慧出行,从智慧商业到智慧商圈。”文安智能副总经理郑强表示,当出行和商圈形成联动,将智慧城市面向持续运营进行规划和建设,智能技术也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土壤。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后运营时代,文安智能的“中观”思考
文章插图

在郑强看来,现阶段智慧城市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实现数据的实际应用。“智慧城市既要让管理者的决策更聪明、更准确、更科学,也要让城市使用者对城市的体验更高效、更便捷,生活更幸福。”郑强说道。
智慧城市需要“沉”下去郑强表示,智慧城市的“智慧”最终一定要体现在惠及百姓上,在每一个城市居民身边“沉下去”。这种规划建设思路,也将同时带动整个智慧城市架构的合理化。
然而,智慧城市在“沉下去”之前,还需要解决几个发展桎梏。
亿欧智库显示,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以人为本、成效导向、统筹集约、协同创新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智慧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也从新兴技术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正如郑强所说:“智慧城市不能只是面子工程,有‘面子’更要有‘里子’。”说到底,摆在每一个致力于智慧城市企业面前的,便是如何打通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孤岛。
【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后运营时代,文安智能的“中观”思考】2014年,为打破信息壁垒,国内地方政府成立首个大数据管理部门——广东省经信委大数据管理局,紧随其后,大数据管理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地。在大数据局的统筹下,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往往先从大数据平台开始,但这一措施所见的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相关委办局提供给大数据管理局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存在零散、精度不够等问题,大数据平台仅能对数据进行统筹、清洗、融合,却无法直接对应用层发挥作用,“城市大脑”也逐步演化成为“数据秀场”,距离独立思考的目标还太过遥远。
除了数据不互通,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也制约着目前智慧城市的运营。
谁投资?谁运营?谁买单?实际上,由于顶层设计的原因,最初的智慧城市大多是为了满足公共服务需求而建设,这导致智慧城市对盈利的迫切性并不强。
但随着智慧城市发展进程的推进,政府和企业都意识到,智慧城市要想长期良性发展,需要众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出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