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屡教不改的“大数据杀熟”,被马天宇喷上了热搜( 二 )


针对该舆论 , 滴滴出行总裁在微博上做出正面的回应:滴滴出行不存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 。 在起点与终点都相同的情况下 , 不同用户打车的费用不一样是正常的 。
打车的费用是由路程、每公里的单价、行车速度以及是否有优惠券决定的 。 而且 , 每个用户的规划路径不一样 , 打车的费用也会不一样 。
无独有偶 , 不少网友曾在社交平台分享被美团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 和朋友出去玩时在美团看中一家酒店 330 元左右 , 发到群里 , 一位朋友搜了要 280 元 , 而另一位基本没用过美团的朋友预订只要 240 元一晚 。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用户吐槽称 , 在电商购物平台买同一件东西 , 也会出现一个账号显示的价格是另一个账号三倍的情况 。
由于此类行为多年来时常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 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广 , 消费者协会、工信部 , 文旅部、交通运输部等主管部门也不断加强监管 , 同时法律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
2020 年文旅部发布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 , 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 , 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2021 年 2 月 7 日 ,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 , 对消费者反映较多的 \" 大数据杀熟 \" 等问题作出专门规定 。
2021 年 9 月 1 日和 11 月 1 日 , 《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正式施行 , 对应用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大数据杀熟 \" 等行为作出针对性规范 。
大数据杀熟一词最早从 2018 年开始逐渐出圈 , 还曾经当选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 。 然而如今四年过去了 , 类似的吐槽声依旧存在 。
在监管、法律不断施压的同时 , 或许各大互联网平台也该真正想想办法 , 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
ZAKER 新闻出品
【大数据|屡教不改的“大数据杀熟”,被马天宇喷上了热搜】文 / 曾宪天 实习生 曾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