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版|“显微镜”下看细胞“说话”

【4.0版|“显微镜”下看细胞“说话”】面前的裴颢 , 温文尔雅而又侃侃而谈 , 兼具理工科出身别有的严谨与创业者的豪情 。 与许多初创团队的负责人一样 , 他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 采访结束后就要立刻前往上海 , 商讨产品研发中的几处细节 。 “创业者都是‘空中飞人’ , 这话不假 。 ”裴颢说 。
创业“行动派”
在浙江嘉兴桐乡 , 裴颢与他所创立的墨卓生物团队在当地颇有名气 。 一方面 , 团队以青年科研人员为主 , 有好几位主力队员都毕业于世界名校;另一方面 , 项目2020年落地桐乡不久 , 就在单细胞测序领域表现不俗 , 在业内有了知名度 。
201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 裴颢赴美深造 , 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 毕业后他曾在投行工作过一段时间 , 但不久他就离开金融行业 , 入职哈佛产业转化研究院 , 从事医疗器械的设计与研究 , 再次做起了科研老本行 。
“年薪20万美元变成了3万美元” , 落差虽然很大 , 但是裴颢并不遗憾 , “我对做科学研究一直很感兴趣 , 能够站在前沿领域探索更多奥秘 , 这绝不是高薪可以带来的 。 ”与此同时 , 受到身旁许多博士朋友的影响 , 裴颢也有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想法 。 在研究院工作一年后 , 他重返校园 , 开启了博士阶段的学习 , 师从世界微流控领域杰出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韦茨 。 他是裴颢的良师益友 , 也是日后创业路上的坚定伙伴 。
再次回到哈佛 , 裴颢在实验室里带头开展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开发 。 彼时 , 国内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已吸引了不少裴颢的同学回国 , 进行技术成果转化 , 他也在密切关注着国内相关领域的行业发展 。 “2010年前后 , 国内早期的种子基金到美国一流高校办讲座 , 我就常去旁听 。 ”裴颢说 , 他后来还在哈佛创办了风险投资俱乐部 , 邀请创业者、投资人来和学生分享经验心得 。 前期的各种经历 , 仿佛早已为裴颢最终回国创业的决定埋下伏笔 。 “无论面对什么事情 , 我都喜欢当‘行动派’ , 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创业 。 光有想法远远不够 , 关键是付诸实践 。 ”他说 。
引才受益者
“乌镇院士之家”是浙江省第一批、嘉兴首家省级“院士之家” , 作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 大卫·韦茨正是“进家”院士之一 。 老师选择了这里 , 令裴颢决定在嘉兴落地创业的想法更加坚定 。 两年前 , 墨卓生物正式落户乌镇 , 如今已完成A轮融资1.8亿元人民币 , 团队正在持续加大精准医疗、数字医疗的分子诊断试剂及精密仪器的研发制造力度 , 不断提高产品稳定性 。
裴颢同样是引才政策的受益者 。 近年来 , 嘉兴出台“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创新嘉兴·优才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方案 , 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引才力度 , 在创新创业、见习实习、人才安居、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 , 为引进的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
团队的“微流体生物检测芯片”项目 , 成功入选了“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领军人才孵化移植项目B类 。 裴颢介绍 , 从项目申报、资金支持 , 再到配套的人才政策 , 政府务实高效的“保姆式”服务让创业团队可以专注于技术研发 , 提高项目推进速度 。
作为嘉兴重大人才工程的代表之一 , “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已进行多次升级 , 而今的“4.0版”更为积极开放——增设青年人才项目 , 更加注重引进海外青年人才和提升项目实效 。
“归国创业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决定 。 把自己的研究专长与国家发展所需紧密结合 , 是我们的创业路能走得如此通达的关键!”裴颢感慨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