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黑胶唱片的封面可以是一件艺术品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1964年9月 , 中唱为庆祝国庆15周年制作的《北京的旋律》就集合了著名画家黄胄、叶浅予、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等为唱片封面作画 ,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题字……图为画家潘天寿所绘唱片封面 。
对原料进行控温实验、测试成品率……这些天 , 中国唱片(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唱上海”)的老中青三代技术工程师正在加班加点 , 农历新年过后 , 中唱上海将正式启动黑胶唱片生产线 。
这条包括从音频刻纹、金属制版到黑胶压片的一整套完整工序的生产线 ,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不超过十条 。这意味着 , 在暌违20多年后 , 中国再度拥有完全自主的黑胶唱片生产能力 。
不久前 , 上海音乐学院已和中唱上海达成合作意向 , 将创立黑胶副牌"上音" 。由上海音乐学院最新创作的多媒体交响剧场《丝路追梦》和音乐剧《汤显祖》将列入“上音”的第一批黑胶唱片生产名单 。
1996年 , 自中唱公司将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出售给日本后 , 国内再无完整的黑胶生产线 。当时受到CD光盘的巨大冲击 , 黑胶产品黯然退出大众舞台 , 只剩下一部分“发烧友”支撑着日益小众的市场 。中唱上海从两年前开始考虑再造一条生产线 , 原因无他 , 中唱上海总经理章利民说 , “是嗅到了黑胶回潮的气息 。”
这条新的黑胶生产线启动后 , 将带来最高200万张的年产量 , 它不仅能满足中唱上海的产品开发需求 , 还能为国内及亚洲市场提供加工服务 , 提升国内黑胶唱片整体市场水平 。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为什么需要一条完整的黑胶生产线
“新引进的黑胶生产线 , 其产能可以辐射到整个华语地区、东南亚地区 , 对促进国家与地区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音乐学院韩斌教授认为 , 黑胶生产线的回归 , 将为中唱上海——这张民族音像老品牌带来新的魅力和光采 。
保存着几万张上世纪珍贵黑胶模板的中唱上海 , 从2010年起重涉黑胶产业 , 推出了新世纪以后的第一张黑胶唱片——1959年由俞丽拿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 此后又陆续出版发行了80多个品种 。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整个泛音乐产业去年总收入近150亿美元 , 其中黑胶唱片收入占6% , “老古董”能否引领新潮流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这番投石问路之举 , 正赶上了好时机 。正是在2000年前后 , 全球黑胶销量开始复苏 , 以每年百分比两位数的速度不断增长 , 在很多“发烧友”的心中 , 把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标记为“黑胶复兴” 。直到2017年 , 全球黑胶唱片销量达到4000万张 , 销售总额突破10亿美元 , 创下了上世纪80年代黑胶产业全盛期之后的又一个巅峰 。而这些年 , 中唱上海推出的几十个黑胶品种 , 也在市场上达到了预期的销量 。
说起来 , 中唱上海拥有极为丰富的版库资源 , 涵盖上世纪至今的古典音乐、戏曲、流行歌曲等多个门类 , 其中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周信芳、白光、周璇等大师名人的珍贵录音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这些资源光保护起来是没有用的 , 要让人们能够听到 , 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 ”中唱上海决心进一步扩大黑胶产品的种类和产量 。
一张黑胶唱片的诞生 , 除了前期灌录声音外 , 主要包括音频刻纹、金属制版和黑胶压片三大工艺环节 。在中唱上海引入完整生产线之前 , 国内只有承接压片工艺的作坊、工厂 , 而要完成音频刻纹和金属制版这两个工艺 , 则必须把母带送到海外加工 。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事实上 , 即便放眼全球 , 具有相应技术的公司也寥寥无几 。生产力饱和与沟通成本之高 , 使得黑胶产品的海外加工 , 是一个周期长达半年的“拉锯战” 。“没有自主的生产线 , 一切都要听命于人 。”由此 , 一个重建全套生产工序的想法在“中唱人”心中诞生 。
完整的黑胶生产线在全世界屈指可数 , 缺少合格的技术人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制作黑胶唱片不是机器流水线式的工程 , 它其实是一门很考验功夫的“手艺活” , 人的经验判断占了很大的比重 。
1979年 , 中唱公司从德国引进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线 , 当时还派了几名技术骨干专程去瑞典学习 , 制版工程师裘洲龙就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 , 还有被称为“最后一代刻纹师”的邵善均(刻纹 , 这项手艺在国内已近失传) , 以及压片工程师王龙海等“老一代中唱人” , 他们重新集合成一支顶尖的技术团队 , 为新的黑胶生产线的运行把关 。这些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工程师 , 才是这条全新的黑胶生产线最为宝贵的财富 。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没有年轻人的参与 , 就没有产业的未来
黑胶唱片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是主宰20世纪音乐产业的声音载体 , 但CD唱片出现并全面占领市场只用了短短八年时间 。再后来 , 数字音乐的出现 , 市场竞争再度升级加速 。如今 , 黑胶唱片昔日的不少对手也已经被完全淘汰 , 但黑胶唱片还活着 。很多经典的黑胶唱片仍会被不断复刻 , 并保持着良好的销售记录 , 而流行歌坛也会时不时通过发行黑胶唱片 , 来认可当红歌手的地位和影响力 。
“没有年轻人的参与 , 就没有产业的未来 , ”韩斌说 。1887年 , 第一张黑胶唱片进入中国 。1920年年代 , 第一章中国制造的唱片在上海诞生 。在黑胶音乐产业上 , 中国始终与世界潮流密不可分 ,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 , 是时候用一种新的眼光看黑胶的未来了 。”
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 , 35岁以下的年轻人现已成为黑胶唱片的购买主力军 , 并有愈发年轻化的趋势 。事实上 , 近十年来黑胶唱片的最大买家 , 竟然是那些出生在“CD时代”和“数字音乐时代”的年轻人 。玩黑胶唱片 , 其实和玩胶片相机、热衷手冲咖啡一样 , 是年轻人建立起来的新的生活观念 , 是他们认同并自行发起的一种时尚潮流 。难怪在拥有自己的黑胶生产线之后 , 中唱上海将致力于打造黑胶文化生态圈 , 带动周边文创产业发展 , 章立民说:“黑胶唱片是文化保护的一部分 , 是生活的一部分 , 期待更多年轻人‘上瘾’ 。”
必须看到 , 目前中国黑胶收藏和爱好者的专业水准 , 与国际藏家相比存在一定距离 。”很多黑胶唱片的藏家只是单纯地从物理介质上去保存它的形态 , 唱片里的声音、艺术和历史不是他们研究的主题 。”
韩斌教授指出 , 国际上很多专业的黑胶藏家都是能出学术成果的 , 并能对黑胶产业的发展提出引领性、前瞻性的建议 。由此看来 , 提高中国藏家的专业水平 ,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 开展有效国际对话 , 是下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 。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黑胶音乐、胶片相机和手冲咖啡 , 很好玩
前不久 , 传统零售商百思买告诉供货商:CD光盘将全面下架!随着智能手机与数字音乐的发展 , CD光盘基本淡出了人们视线 。但有着百岁高龄的“古董”黑胶唱片 , 却以另一种方式回春 。
就像数字相片唾手可得 , 但有人却怀念起胶片时代的质感 。就像很多人喝的第一杯咖啡都是速溶 , 然后开始接触星巴克式的快餐咖啡 , 最后愿意花上宝贵的时间 , 去欣赏一段手冲咖啡的慢过程 , 品一品不同烘培程度造就的奇妙口味 。
同样地 , 在听腻了生冷干涩的数字声音后 , 人们发现黑胶唱片中的传统模拟声音有着一种温暖自然、且无可取代的特质 。随着塑料工艺的不断升级 , 它不再有那种老旧感 , 声音更为清晰 。黑胶唱片 , 这个承载音乐的介质 , 不仅能与交响乐、歌剧、戏曲等“完美匹配” , 也能够轻松驾驭摇滚乐、hip-pop、蓝调等流行音乐曲式 , 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 。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2015年 , 全球卖得最好的两张黑胶专辑是英国歌手阿黛尔的《25》和美国创作型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1989》 , 全球销量分别为11.6万和7.4万张 。
与不断复刻经典唱片相比 , 挖掘新人新作 , 无疑更有市场前景 。年轻人将成为最具规模的消费群体 , 他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都是新鲜的 , 时髦的 , 他们向往拥有个性化的私人空间 , 他们对一切人云亦云感到极度反感 ,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美学追求 。
抓住年轻人的心 , 黑胶唱片不会高冷 , 它会很“酷” 。
中唱复刻的经典黑胶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游园》和《惊梦》两折戏是《牡丹亭》的精华章节 , 最能体现昆曲婉转迂回、流丽悠远的风格 , 也是最为人所知的昆曲剧目 。
本专辑是梅兰芳、俞振飞和言慧珠三位京昆大师的演唱版本 , 由中国唱片1959年录音 , 一腔一调皆有讲究 , 已成《游园》、《惊梦》的表演范本 。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这张唱片收录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不同年代的作品 。
其中有 , 梅兰芳的《女起解》(蓓开公司1929年录音)、《贵妃醉酒》(中国唱片1954年录音) , 程砚秋的《春闺梦》(胜利公司1935年录音)、《锁麟囊》( 百代公司1941年录音) , 荀慧生《元宵谜》( 胜利公司1928年录音)、《红娘》(中国唱片1959年录音) , 尚小云的《三娘教子》(百代公司1934年录音)《双阳公主》(中国唱片1959年录音) 。
值得一提的是 , 长城唱片公司曾出版过一张由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艳秋(灌片时尚未改名”砚秋“)联袂演唱的《四五花洞》 , 是“四大名旦”唯一的合唱录音 。该唱段原名《五花洞》 , 因四人合唱 , 故名《四五花洞》 。
“四大名旦”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 , 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 , 各自的代表剧目 , 形成了四大流派 , 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 , 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 , 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1957年10月 , 苏联著名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来华作访问交流演出 , 同行的有钢琴家弗·杨波尔斯基 。
访华期间 , 他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举办了多场演奏会 , 轰动一时 。
中唱上海将其在北京、上海的演出实况录音重新发掘出来 , 首次公开出版 , 使乐海遗珍得以重现 。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德意志留声机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 ) , 缩写DG公司 , 著名古典音乐唱片品牌 。
全球著名黑胶唱片公司及代表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1.德国DG:《瓦格纳:崔斯坦与伊索尔德》(1966年拜罗伊特音乐节实况录音;卡尔·伯姆指挥)
2.英国迪卡Decca:《越过海洋:弗兰克·查克斯菲尔德与他的乐队》(1964-1965)
3.英国EMIHMV:《ALP系列:贝多芬:第六号交响曲》(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指挥)
4.英国菲利普Philli p:《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卡尔·伯姆指挥;1967年录音)
5.美国RCA:《皇家芭蕾》(阴影狗头版;安塞美指挥)
6.美国水星Mercury:《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亚诺什·斯塔克版)
黑胶生产线,时隔20年上海重启黑胶唱片生产线

文章插图
文 | 文汇报采访人员童薇菁
图 | 中唱上海
编辑 | 石光
为你推荐